發表老師:徐慧民 副教授
舊建物再利用、文化資產、建築語彙、符徵符旨
|山林小徑中的氣象站|
本案建築實為日治時期中央等級的建設,也是關於氣象事業非常罕見的建築形式,根據我們歷史研究的成果,當時的內務局長石黑英彥親、帝大教授白鳥勝義、總督官房營繕課長井手薰、專賣局出張所長上野、嘉義郡守佐藤、臺南地方課長本田等人均參與深入,顯示對於這座建築興建的重視,尤其是設計者井手薰帶領營繕課的精心設計的典範,深具建築史的意義。此外,工事請負者(營造廠商),藪友作(嘉義)負責整地工事、永登令治(嘉義)負責廳舍宿舍其他、林煶灶(臺北,為今日大同集團創辦人)負責水道設備。
原臺灣總督府氣象臺阿里山觀象所」於2013年04月11日公告指定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並於2013年12月完成「原臺灣總督府氣象臺阿里山觀象所」先期調查評估,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六條規定「主管機關應建立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之調查、研究、保存、維護、修復及再利用之完整個案資料。」本案延續先期調查評估,繼續補充先期評估調查的相關內容,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的整體內容。本次計畫案的主要方向為,提供知識庫撰寫以及經由調查集結相關資源,擬定往後相關計畫。使用文獻分析法、建築現況調查與損壞分析、結構分析、歷史圖面比對、原有工法、古蹟原貌調查與研究。
建築會誌上的記載,阿里山高山觀象所為木造二層樓建物,一部分地下室為石造。樓梯間的原有窗戶形式頗為特殊,是隨著階梯上升的斜面造型。外牆為熨斗板塗以礦物雜酚油。因此肇建時期的建築外觀呈現黑色為主體的外牆印象,窗戶與出入口周圍塗以白色油漆收邊,內牆為大壁造塗以灰泥、屋架採用平屋頂。原本的外牆是採用熨斗羽目板張,熨斗是形容平坦的日式建築用語,代表外牆採用的木板是平坦的羽目板張。顏色方面,不論是從文獻或舊照片考究,幾乎可以確定外牆的原貌為黑褐色,但現況卻大不相同,實際調查雨淋板的粉刷情形,初步判斷共有五層,由底至外為黑褐→白→米黃→淡綠→軍綠。現況損壞情形已經嚴重,需要盡速依循古蹟修復的準則加以整體修繕,如此方能與時並進保存原有氛圍,樹立公有建築古蹟保存與活化的典範。
木造二層樓建物,一部分地下室為石造,外牆為熨斗板塗以礦物雜酚油因此肇建時期的建築外觀呈現黑色為主體的外牆印象,窗戶與出入口周圍塗以白色油漆收邊,內牆為大壁造塗以灰泥、屋架採用平屋頂。阿里山高山觀象所現況的板材接合方式是採用「箱目地(ドイツ下見) 」、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分別在兩塊板材的長邊削去一定厚度,使板材得以互相咬合,並從「相じゃくり」改良,在兩塊板材上下削減的厚度部分改變,使的板材長邊之間留下接縫,做出的修飾造型。顏色方面,不論是從文獻或舊照片考究,幾乎可以確定外牆的原貌為黑褐色,但現況卻大不相同。一樓牆面之下仍有下地板與最初固定灰泥用的,木摺壁的釘子上綁上麻繩,藉以增加外層灰泥的附著力之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