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線是因要運煤而建的嗎?|
十二・九公里長的平溪鐵道是因採煤需求重新興建,今日的平溪線雖然已經不以運送煤礦為目的營運,但至今仍持續運行並載送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旅客。平溪鐵道以猴硐車站起頭,經過 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等七大煤礦聚落。
平溪地區的地底蘊含豐富的煤層,但因受限於造山運動時產生的山谷崎嶇,因而不易挖掘開採。
大正八年 ( 西元一九一九年 ) 開採煤礦以後,各地對煤礦的需求增大,使得民間營運礦場對運煤的需要反映在私設鐵路上,因此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的創辦人顏雲年,思量平溪礦區鐵路興建的必要性後,投入巨資約二百三十萬日圓來興建平溪鐵道提供運煤使用。
昭和四年 ( 西元 一九二九年 ) 日本政府又以一百餘萬日圓收購並改為官營,直至今日當地居民仍感念顏雲年等人幫助平溪當地的煤礦開發與聚落發展,還興建頌德碑記念這項事蹟。
平溪鐵路從瑞芳區三貂嶺至平溪區菁桐坑,對平溪煤礦聚落的煤礦運輸具有重大影響,平溪線經過平溪煤礦、英隆煤礦、石灼煤礦、菁桐煤礦、建源煤礦、順隆煤礦等從日治時期便開採的礦場,促進平溪煤礦聚落人口的流動和工礦公司煤層開發的意願;至今平溪鐵道是目前還在營運的支線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鐵道,也是熱門的觀光鐵道之一。
隨著煤礦開採和鐵路的方便,越來越多外鄉人選擇聚集在平溪一帶,希望透過煤礦開採的工資有好過的生活,當時採煤的工資要比務農的工資高個五倍左右,買米都可以買好幾袋。平溪老街就在這樣濃厚的採礦氛圍下誕生,舊稱「石底聚落」。
平溪老街是沿著山坡而建的,他也在基隆河畔狹窄的石板路上,這和煤礦開採脫不了關係。
遠看這一個傳統長條街屋的景觀,街上用的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從日本運來的杉木,街道是輕便車從山上運下來的石板,能有這樣的景致源自於地底煤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柑仔店、小吃店,還有火車從頭頂駛過的特殊感受。離開老街走往半山腰的觀音巖, 他是西元一九四九年 ( 民國三十八年 ) 居民開鑿山坡岩石為求採礦平安的居民信仰中心。
現在因應地方聚落的轉型,不再從事煤礦開採的平溪聚落選擇走向觀光發展,以平溪鐵路、 煤礦經濟造就的老街風貌訴說煤礦聚落的緣起。
|菁桐煤礦有哪些重要的煤礦遺跡?|
日治時期臺陽礦業的採煤事業開啟了平溪線沿線的發展,平溪線鐵路菁桐火車站上方的石底大斜坑,是臺 陽公司在平溪線設立最大的礦坑口。為了採集有豐富經濟價值的煤礦,還在石底大斜坑附近設立了許多相關的坑外設施,包含生產、加工、運輸與行政 … 等設施。 我們可以在菁桐聚落看到這些煤礦遺跡,所謂的坑外設施也一覽無遺,像是石底大斜坑旁邊的礦務所辦公室、物料倉庫、礦工廁所、捲揚機 ( 天車間 )。坐落在菁桐聚落的選洗煤場,在煤礦從石底大斜坑挖掘出來後, 會透過礦車沿著菁桐的鐵路來到選洗煤場,礦場婦女們會在選洗煤場將品質各異的煤礦分類出來。這裡頭的工作就包含降煤、篩選、運搬、水洗等過程,婦女們要依照大小、比重篩選出煤礦,再透過卸煤斗送往下方的一列列礦車往外輸出。
此外,臺陽礦業公司不僅在菁桐地帶做坑內坑外的建設,還有礦工俱樂部、招待所、 日式宿舍群。例如:臺陽礦業職位最高的「 礦場所長 」居住的「 皇宮 」,佔地一百五十坪, 是平溪線保存最完整的黑瓦建築;「 石底俱樂部 」是臺陽公司在菁桐聚落設立的公司招待所,還有職員訓練、住宿、娛樂的功能。
菁桐地方因為礦業的發展,在日治時期最興盛的時候有「 菁桐坑銀座 」之稱,在這裡從事礦業的人數曾經多達一千人,大家都選擇乘著礦業發展的列車成就不一般的地方風華。
|十分有天燈 ! 還有最完整的煤礦遺跡?|
談到十分的第一印象,大部分人便是直覺連想到天燈、十分瀑布與鐵軌跟住宅相鄰的街道,但是實際上在十分老街尾端附近還保留著一處平溪線現存最完整的煤礦遺蹟、礦場建設與現正運行的礦車,更是為一座從礦場華麗轉身為博物館的園區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前身是為民國五十四年 ( 西元一九六五年 ) 由平溪線兩大礦業公司之一的臺陽礦業公司為開採煤礦所興建,煤礦從礦坑底部由礦車載運到陸上後,便是經由「獨眼小僧」礦車將煤礦載到連接選洗煤場的運輸帶,透過運輸帶來將煤礦送進去做挑選後,合格的煤礦便會在十分老街尾端灰色建築的降煤櫃通道掉進空的車廂,裝載滿滿的煤礦先到十分火車站集合後,再透過蒸汽火車的運送將重要燃料 煤礦運送到臺灣的各個地區。
民國八十六年 ( 西元一九九七年 ) 後,在進口煤礦的競爭下與安全的多方考量下,新平溪煤礦便停止進入礦坑的開採,民國九〇年 ( 西元二〇〇一 年 ) 在董事長龔詠滄先生的爭取與籌備下,礦場轉型成為展示與介紹煤礦知識、技術與礦業空間的博物館園區,有完整的解說導覽讓大家可以從中了解煤礦產業的運作過程,此外還可以搭乘從高壓電轉為電動化的獨眼小僧礦車,看著礦業鐵路沿線的風景,更有許多精彩的活動:結合生態導覽的戶外賞螢、祈福天燈施放可以參與。
|猴硐有貓村! 還有最完整煤礦聚落?|
猴硐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多是在近幾年所興起的貓村印象,但實際上猴硐的各項發展與建設皆是與一樣重要的物產息息相關,正是在平溪線沿岸的黑金 ─「煤礦」,猴硐的建設是因為與平溪地區兩大煤礦公司之一的瑞三鑛業公司有關,從火車站前方一踏進猴硐平可以看到瑞三公司用來整理與篩選煤礦的整煤場,其中間跨越基隆河的拱型運河橋,是為提供對岸的礦坑煤礦可以透過橋梁運輸到整煤場,篩選好的煤礦之後在透過火車運送到臺灣各地區。
瑞三鑛業公司是為瑞芳人李建興所創立,大正五年 ( 西元一九一六年 ) 二十六歲時進入「侯硐福興炭礦株式會社」擔任書記員,等到猴硐地區的礦坑皆被基隆炭鑛株式會社收購後,便轉為以租礦區的形式繼續挖採煤礦,過程間歷經瑞芳五二七事件與臺灣光復,民國時期的李建興與弟 弟們持續在猴硐地區挖採煤礦之外,還積極到瑞芳地區、 土城地區等周遭區域進行煤礦的挖掘,猴硐礦場 所出產的煤礦更是為總煤礦產量的第一名,在昔日以煤礦作為燃料的時代,提供臺灣產業:機械、煉鐵、工業的發展能源。
猴硐地區在瑞三公司積極採掘煤礦的產業背景下開始發展,瑞三公司除了針對礦業設施與設備積極建設外,對於礦工的福利設施也是非常重視,興建許多礦工宿舍給礦工家庭居住、建立醫務所由駐院醫師給礦工與家人看病和提供許多民生物資的福利社等,完善的福利制度到現今都還是退休礦工們印象最深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