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連結 2023 參加三島町「工人まつり」參展與藝師交流

2023 參加三島町「工人まつり」參展與藝師交流

Huang Maru
參加三島町「工人まつり」參展與藝師交流

奧會津工人祭緣起

日本在社區營造之發展,可追朔自1960、70年代,日本福島縣三島町被譽為是日本社區營造風潮之發源地。日本政府於1972年開始進行「文化財保護法」修正計畫,並自1974年開始設置社區桐工廠,藉由發展精緻桐製品來振興地方產業,自1974年迄今,三島町持續推行生活工藝運動,而成為日本社區營造界的典範。而在三島町,對於致力於用天然素材從事手作的工匠,就叫做「工人」,奧會津工人祭和三島町生活工藝館同樣是創立於1986年。每年六月的第二個周末,來自日本各地的手作匠師們會聚集到自然資源豐沛的奧會津參加工人祭活動,而來參與工人祭的藝師或店家,係以奧會津的編織細工藝為主要的品項,此外還有木工、陶藝、玻璃、金屬加工、竹編、柿染、手抄紙、銅器、漆器、皮革加工等手作工藝品。

       

▲山葡萄藤編織細工

奧會津位於日本豪雪地帶,冬天不農作的時候,常會用山葡萄藤來編織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籠子或籃子以打發生活,漸漸地就傳給了下一代,而這些素樸又監勞的生活用品就自然而然發展成工藝品了。而發展的過程,跟三島町推動生活工藝運動有著很大的影響,目前有100人以上從事編織工藝,守護與傳承奧會津編織細工的技術與技法。因為疫情的關係,已經停辦2年,今年重新啟動在秋季辦理,約有100個單位響應參加本次展售,其中,除了三島町在地的工藝師之外,也有需多位是來自日本各地,多年來持續參與三島町工人祭活動的工藝職人。

 

臺灣與三島町的交流緣起及參展介紹

台灣與日本三島町自1994年來持續保有雙邊交流互動,響應三島町所推動的生活工藝運動。在宮崎清教授的協助下,2018年9月三島町與工藝中心2度簽訂友好交流協定;雲科大智地中心主任黃世輝教授於2019年與三島町簽訂友好協定,持續推動社區生活工藝。自去年因疫情舒緩參加秋之工人祭活動後,本次再度受邀參加第37回工人祭。

為振興臺灣地方特色工藝產業,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以「臺灣社區工藝」為參展主題,邀請具代表臺灣社區工藝之藍染、柿染、藺草、稻草、月桃、春仔花、原住民編織(噶瑪蘭族)、原住民獵人包(鄒族)、竹編飾品、陶器、木工藝、玉米葉娃娃等展品。

來自臺灣參加會津工人祭的成員有: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薦社區代表有台灣藺草學會之張晨瑜工藝師、臺南市竹會蔡惠婷工藝師、凌晨工作室陳韻如設計師;大學端參與的單位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智地中心王淑宜博後及張愷倫秘書、明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陳昭蓉副教授、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王志華助理教授等7人。

代表參加的社區工藝有: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台灣藺草學會、社團法人臺南市竹會、雲林縣虎尾鎮頂溪社區發展協會、有限責任台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三峽染工坊)、雲林縣古坑鄉樟湖社區、元長鄉鹿北社區、大埤鄉三結社區、林佩瑩工藝師、李明松工藝師;嘉義縣阿里山來吉部落及嘉義市文化局優木良品等社區工藝品及藝師,一同參與盛會推廣臺灣社區工藝。

三島町的工人祭活動,在多年前因雲科大黃世輝教授的連結之下,台灣得以能夠參與這樣的盛會,透過歷年的參與過程當中,除了讓台灣的工藝發展能夠與日本有所交流的契機,另一方面也能夠透過這樣的機會,了解日本隊於工藝與市集活動的推展樣貌。以下為相關本次參展的相關介紹:

(1)現場攤位布置

本次的展覽過程,承蒙臺灣工藝中心、雲林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多方的支持之下,讓攤位的設計能夠在設計質感上、攤位的陳列上、主題的展示與展售上,都能夠有相當的成效產生,例如:攤位兩旁的立旗上,清楚的標示了本次的工藝單位,也有相關的介紹,另外在正面的設計上,透過懸吊的方式,清楚的呈現攤位是台灣的工藝,讓參觀者能夠清楚的了解與認識台灣。

(2)台灣工藝的推動行銷

本此工人祭活動中,台灣的攤位位置承蒙日本三島町生活工藝館的安排,能夠於活動入口處、工藝館旁的絕佳位置,所以讓許多到訪的民眾都能夠在進入工人祭會場的當下,就能夠看見台灣這次參展的兩個攤位,在這次過程中,感謝工藝中心的翻譯人員、雲林大王淑宜老師翻譯,讓許多對台灣工藝能夠被看見,甚至於能夠與日本工藝師進行深度的交流與學習。

在本次的活動過程中,許多參觀民眾對於台灣的工藝有許多的認識以外,許多民眾對於藺草編織、植物染、木工…等相關手作的工藝產品相當好奇,因此除了購買以外,亦透過相關的詢問了解相關的製作與材料的來源,進而達到相關的交流與推廣成效。

(3)雲林社區工藝的展現

雲林縣工藝的推動、推展,一直在於中央、縣府、學校、社群與在地的工藝師等共同努力下,持續精進雲林的社造推動上,還有社區工藝,當中包含了春仔花的纏花工藝、玉米娃娃工藝等,透過展示的過程,除了能夠建立與外界的交流外,透過相關的介紹,也可以讓外界認識雲林的社造工藝推動。

(4)雲林地方創生的展現

地方創生在台灣的推動從109年開始,雲林縣地方創生的推動在於中央開始實施的過程,即責成雲林縣政府計畫處作為統籌單位,透過計畫處整合相關處室的資源、中央的政策資源,即時掌握了解整體資源,並透過下鄉的方式,與地方建立創生的合作關係,透過本次的工人祭活動,除了可以展現大埤鄉的稻草工藝產業以外,也介紹崙背鄉的陶藝作品、古坑鄉樟湖社區的茶工藝製作給予更多的民眾認識與認知。

     

     

▲三島町設攤之臺灣社區工藝

 

拜訪傳統工藝師:與青木基重交流訪談

奧会津編組細工職人「青木基重」工藝師 (85歲)分享他在60歲自國小教職退休後,在葡萄藤編織學習生活中,開啟另外一個職涯發展。

山葡萄藤的編織在三島町來講,一直都是在地的傳統生活工藝,以前許多的民眾都會在家裡自行編織、製作,許多的小朋友也會因此跟著家裡的長輩共同學習,因而慢慢地將這樣的傳統生活工藝給傳承下來。

但是,隨著社會的經濟結構與就業問題的挑戰之下,該如何抉擇?往哪個面向走?就會伴隨著家裡的安排而走;青木基重工藝師表示:以前的工藝傳統都是父母在教導孩子、一起學習,但是那時候,父親在寺廟工作,為了青木基重的未來來講,母親告訴他,現在生活的挑戰越來越大,所以從小就讓青木基重去到東京的大學就讀、學習,之後便在國小教書。

青木基重工藝師等到了60歲退休之後,持著對於家鄉的情感、工藝的熱情之下,透過生活工藝館進行工藝的學習,在這過程中,也會自行看書學習,當有時候對於某項嘗試多次的失敗之後,也會透過打電話給那時候工藝老師進行請益、詢問之下,提升自己在工藝的層次;所以在這當中,於學習12年之後,拿到了工藝師的執照,而且持續的在思考的如何更好,在這樣的堅持之下,已經做了25年的時間。所以在這過程中看見青木基重工藝師的熱情、也看見對工藝的堅持,將其整理如下:

(1)傳統生活工藝與三島町的情感:傳統工藝對現在的一般人來講,或許沒有什麼太大的情感,但是對於青木基重工藝師來講,由於小時候的記憶、生活的情感,讓自己在退休之後,重拾起這項工藝,努力的學習與創新。

(2)工藝的行銷與推廣中:過去的山葡萄藤編織都是生活自用為主,但是伴隨著工藝的推展,在三島町來講,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會自行製作相關的山葡萄編織,在這過程,透過許多的機會來行銷與推廣,例如三島町生活工藝館、工人祭活動等等。

(3)學習與成長的契機中:工藝師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當中也需要許多支持的體系、作為,透過青木基重工藝師的介紹過程,理解到三島町長期以來,透過相關的工藝研習機會、工藝師間的討論過程,精進自己的技術,也會透過相關的繪圖、思考方式,讓自己的工藝能夠更加熟練。

(4)細節的堅持與求知:工藝的學習與練習過程,由於工藝師本身對工藝的執著與堅持,正因為如此,讓三島町的工藝能夠有所變化,例如:青木基重工藝師表示,過去在稻草編織的練習中,曾經因為脖子部分過程一直失敗,最後問了老師,更花了五天練習才學會,直到今天,每年會做一個,不要忘記稻草工藝

(5)材料的取得與製作:過去的先民因為需要到山林裡面工作,相對的能夠就地取材回家製作,但是伴隨著山林資源越來越少,現在多數由政府會管理山林資源,且山葡萄藤的成長需要時間,製作也需要時間,因此相對的單價也越來越貴,現在一公斤材料費就要15000元,所以要更加的珍惜得來不易的山林資源。

▲青木基重工藝師

           

▲青木基重工藝師之作品

拜訪傳統工藝師:渡部由紀子老師

生活工藝館,認識深具簡約風格的莎草工藝,並由渡部由紀子老師示範莎草工藝品製作,說明材料準備與後續的捻繩示範教學。

渡部老師退休後,因為去工人祭活動,看到許多工藝而開始有興趣;於2012年開始學習編織技術,對於剛開始要選擇哪項工藝學習的時候,渡部老師提到因為山葡萄藤比較硬,而莎草工藝比較好編織,還有自己喜歡這項工藝,因此投入三島聽=生活工藝館的課程進行研習。

當中,持續六年的學習過程才能夠慢慢出師,當中莎草工藝編織過程的材料多元、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每次去採可能都只會採幾把而已,而且受到季節的限制,要分很多次;採收之後更需要透過相當的處理,包含了曬乾、整理、儲存…等等,所以在這過程中,也受到當時後的老師的肯定,推薦讓渡部老師接續在三島町生活工藝館進行課程教學、傳授這項莎草工藝,當中渡部老師說,在製作與練習的過程,都會鼓勵學生自己去創造、發想,思考想要做什麼樣的造型跟變化,讓工藝可以有更多的想像契機。所以在聽渡部老師表述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工藝帶給人的,不單單只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感動內心的過程,茲將相關觀點敘述如下:

(1)材料的取得上:莎草工藝的製作過程,從早期可能只是單一的材料,但是隨著製作者的練習與創意發想過程中,而開始蒐集了不同的材料,了解材料的特性、季節,進而能夠讓作品能夠有複合式的材料變化中產生。

(2)學習的動力上:工藝在學習的過程,不僅僅在於研習課程的結束而結束,而是在於學習者對工藝的那份感受之下,持續求新、求變、求知的過程中,讓自己能夠源源不絕的付出,也因為這些過程,而讓更多有興趣的人能夠聚在一起,創造更多工藝的回憶與價值。

(3)關係的網絡上:工藝的永續與傳承上,不單單只是工藝師的責任,而是在於如何透過相關關係社群間的合作、練習的場域、行銷、推廣…等相關作為間,讓工藝能夠被外界所看見、讓參與者能夠有更家的熱情,於是在彼此之間的網絡關係上,建立更深的情感與共生關係。

(4)編織的創意上:工藝的創作與創造上,於研習、學習階段,或許只是跟著老師一起練習,但是在工藝的變化與創新上,則是在於工藝學習之後,製作者如何發揮對材料的了解、技術的熟捻上、無限的想像上,而產生更多的變化與創新。

     

     

▲渡部由紀子老師與其工藝作品

 

(王淑宜老師及王志華老師 撰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