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榮三撰
一、延平郡王a.k.a國姓爺
臺灣隨處可見的寺廟,是漢人民間信仰的中心,寺廟建築中的石雕、木雕、泥塑、剪黏造形、交趾陶、繪畫等裝飾,乃是精彩可觀的民間藝術 。1然而,就寺廟彩繪來說,繪圖內容多為「四聘」(堯聘舜、商湯聘伊尹、渭水聘賢[文王聘太公]、三顧茅廬[劉備聘孔明])、「四不足」(漢武為君思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貌醜、彭祖焚香祝壽年)、「八愛」(茂叔賞蓮、淵明愛菊、羲之愛鵝、東坡試硯、和靖愛梅、米顛拜石、玉川品茗、子猷愛竹)等傳統題材,或者出自《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熱鬧場景(例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哪吒鬧東海」),彩繪故事能與主祀神明傳說事蹟相結合者,並不多見 。2
難得的是,在雲林「五股開臺尊王過爐」的香境十三庄中,有十座迎奉國姓公駐駕的庄頭公廟,在這當中,雲林虎尾的震天宮、嘉義溪口武英殿,這兩座以開臺尊王鄭成功為主祀神的廟宇,計可見到有九幅以鄭成功生平事蹟為題材的寺廟彩繪,值得一談。
震天宮內有三幅以鄭成功事蹟為題材的彩繪:「封王賜國姓」、「義不降清」、「焚衣反清」,年月題款書「甲戌(1994)梅月下浣(農曆四月下旬)寫畫」,惜未見畫師之名。武英殿內有六幅以鄭成功事蹟為題材的彩繪:「棄文就武」、「冊封延平郡王」、「清軍招降」、「荷献降書」、「農隙練軍」、「設校定律」,各幅彩繪書有敬獻者姓名。又,「農隙練軍」有年月題款書「歲次辛卯年(2011)端月(農曆正月)重修」;「冊封延平郡王」有年月題款書「辛卯年(2011)桐月(農曆三月)繪」;「荷献降書」有年月題款書「歲次辛卯年(2011)重修」,可惜亦未見畫師之名。
其中,震天宮「封王賜國姓」與武英殿「冊封延平郡王」,畫的雖然都是鄭成功被尊稱為「國姓公」的重要事蹟。不過考諸史籍,賜國姓予鄭成功者,為南明王朝隆武帝(朱聿鍵,1602-1646)3;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者,為南明王朝永曆帝(朱由榔,1623-1662) 。是故,震天宮「封王賜國姓」顯然是將兩件不同的史事(賜國姓、封延平郡王)「混為一談」了。
然而,在此筆者並非是要指陳震天宮「封王賜國姓」之失誤,與此相反的是,筆者認為彩繪畫師將「封王」、「賜國姓」兩項鄭成功生平重要事蹟「混為一談」,所反映者乃是民間質樸的史觀,也就是說,在庶民百姓質樸的歷史認知當中,普遍知道鄭成功就是國姓爺,鄭成功就是延平郡王,所以寺廟彩繪畫出「封王賜國姓」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之作,至於是誰賞賜國姓?又是誰冊封延平郡王?「封王賜國姓」是同一回事?抑或兩回事?實在不是善男信女們關心的重點,寺廟彩繪中這些關於鄭成功的歷史事件細節縱然有些許誤差,但是絲毫不會影響人們對於國姓公的虔誠信仰。
二、延平郡王a.k.a招討大將軍
關於鄭成功的史料文獻不計其數,汗牛充棟。若論及近代以鄭成功為書寫題材的小說作品,較為人所知者,可能是日本知名歷史小說家陳舜臣所寫的《旋風兒鄭成功》。5至於成書於清代,以鄭成功事蹟為題材的通俗小說,應該要屬《臺灣外記》僅有一字之差的稀見閩南通俗小說──《臺灣外誌》(不題撰人,約成書於19世紀晚期)了。《臺灣外誌》共分前、後兩部,「前傳」書名全稱《臺灣外誌前傳繡像明季孤忠五虎鬧南京》(下簡稱《臺灣外誌前傳》),「後傳」書名全稱《臺灣外誌後傳繡像五虎將掃平海氛記》。
眾所周知,傳統小說與傳統戲曲的關係密切,《臺灣外誌前傳》正文前鄭成功人物繡像之描繪,明顯有參考京劇人物裝扮之處。「四卷本」圖10、圖13所繪「鄭國姓」半身像,三綹髭鬚,身著雲紋官袍,手持笏板,頭戴簪纓汾陽帽。圖11所繪「鄭國姓」全身像,三綹髭鬚,右身著軟靠,右手扶玉帶;左身斜披雲紋官袍,手指捻鬚。頭戴簪纓侯帽,足踏厚底官靴。圖12所繪「鄭國姓」全身像,三綹髭鬚,右身著軟靠,右手持笏板;左身斜披雲紋官袍。頭戴簪纓侯帽,足踏淺跟官靴。「八卷本」圖14所繪「延平郡王鄭國姓」全身像,三綹髭鬚,身著雲紋官袍,雙手持笏板,頭戴簪纓汾陽帽,足踏官靴。圖15所繪「延平郡王鄭國姓」全身像,三綹髭鬚,左手持笏板,身著繡花錦袍,足踏官靴。
圖11、圖12右身露出戎裝軟靠,左身斜披雲紋官袍水袖,是京劇中常見「褶蟒」、「襲蟒」樣式,亦即穿著靠服的將官,在靠服外加套一件蟒袍,由於穿扮方式是其中一袖穿套在靠袖外,另一袖挽起,故名為「褶蟒」或「襲蟒」,此種裝扮是元帥閱兵點將的象徵,同時也代表人物文武要素兼備 。6但是,除了圖11、圖12之外,其餘各張圖像所繪鄭成功,皆為公侯王爺的文官裝扮,這一點從其頭戴汾陽帽或侯帽7,身著雲紋或花紋官袍,足踏官靴,明顯可見。
三、成功,成功,生得真帥氣,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
有趣的是,我們在震天宮與武英殿的鄭成功事蹟彩繪中,分明看到了「焚衣反清」、「棄文就武」的畫面,鄭成功的後半生,理當是棄筆從戎,以反清復明為職志的大將軍,何以《臺灣外誌前傳》中仍是公侯王爺的文官裝扮居多?事實上,震天宮與武英殿共計九幅的鄭成功事蹟彩繪中,除了震天宮「義不降清」(圖3)、「焚衣反清」(圖5)這兩幅,可見鄭成功頭戴帥盔、身著將袍以外,震天宮「封王賜國姓」(圖1),以及武英殿「冊封延平郡王」(圖2)、「清軍招降」(圖4)、「荷献降書」(圖7)、「農隙練軍」(圖8)、「設校定律」(圖9)等六幅所繪鄭成功,也是頭戴金絲翼善冠的郡王常服形象。8
小說繡像與寺廟彩繪,怎麼讓鄭成功「棄武就文」了呢?鄭成功不是早已立定志向「焚衣反清」、「棄文就武」,被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為了反清復明,半生戎馬倥傯了嗎?究其原因,可能是歷史上的鄭成功雖然受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但在「延平郡王」的名號,應該更加響亮。是故,我們在通俗小說《臺灣外誌前傳》中看到鄭成功的人物繡像,多為頭戴汾陽帽、身著雲紋袍、手執玉笏板、足踏厚官靴的京劇公侯王爺扮相。震天宮與武英殿中的寺廟彩繪,所見者也多半是頭戴金絲翼善冠的延平郡王。這固然是《臺灣外誌前傳》小說繡像畫工(19世紀末閩南),以及震天宮、武英殿彩繪藝師(當代臺灣)對於鄭成功形象各具匠心的描繪,但或許也可以說是鄭成功「延平郡王」、「國姓公」的儒雅面貌,已然深植人心。
由此觀之,「五股開臺尊王過爐」祭祀活動以「國姓公」尊稱鄭成功,似乎也隱約反映出民間對於鄭成功第一印象的認知是「延平郡王」(公侯王爺),在有意無意之間,鄭成功「招討大將軍」的身分似乎也就被淡化而退居其次了。
註腳:
- 劉文三,《臺灣宗教藝術》(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6]1995年4月七版),頁119-183。
- 陳益源,《嘉義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嘉義縣寺廟雕繪暨傳說故事之調查與研究成果報告書》(委託機關:嘉義縣立文化中心,受託單位:國立中正大學,1999年6月),頁240-273、頁311-312。
- 南明隆武元年(1645)八月,隆武帝詔賜平國公鄭芝龍長子森姓朱氏,名成功,封忠孝伯。隆武帝召見鄭成功時,「奇其貌,與語大閱,撫其背曰:『朕恨無女妻卿,卿當盡忠我家,無相忘也。』因賜國姓,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都尉。從此天下稱為『國姓』。」余宗信編著,《明延平王臺灣海國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頁3-4,國家圖書館藏。
- 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正月,永曆帝身在雲南昆明,遣使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余宗信編著,《明延平王臺灣海國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頁55,國家圖書館藏。
- 陳舜臣,《旋風兒鄭成功(風馳之卷、浪滔之卷)》(全二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1月)。
- 徐海榮主編,《中國服飾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頁361、頁382。
- 汾陽帽俗稱「文陽」,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侯帽為平頂方形,兩旁有微微上翹的寬翅掩住雙耳,故又有稱為「耳不聞」者。有的侯帽翹翅更高,並綴以鳳毛穗。分金、銀色兩種,為封侯者所戴。握有兵權者,頂端加戟頭,稱為「臺頂」,詳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曲藝》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8月),頁179。
- 彩繪中鄭成功頭戴金絲翼善冠,應該是民間彩繪畫師為了增添鄭成功王者氣象所繪,考諸《大明會典》(1587),明代皇帝常服乃頭戴「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詳見申時行重修,《大明會典》卷之六十〈禮部十八:冠服一‧皇帝冕服〉(萬曆十五年[1587]司禮監刊本),頁19a,國家圖書館藏。皇太子、親王、郡王,依禮制之常服亦可戴烏紗翼善冠,「洪武元年定:烏紗折上巾。永樂三年定:冠,烏紗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親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蟠龍一。帶用玉。」申時行重修,《大明會典》卷之六十〈禮部十八:冠服一‧皇太子冠服(冊寶附)〉(萬曆十五年[1587]司禮監刊本),頁46a-46b,國家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