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陳香延
「紙」是日常生活上,非常普遍的一種媒材,但是你知道嗎?在以前紙的取得非常不容易,而且相當粗糙,質地就像拜拜用的金紙一樣。
在雲林古坑山區的樟湖村,大約180年前原始樟樹遍佈該區域,由東方山嶺看過來,成一圓形大湖狀,故稱「樟湖」。境內自然景觀豐富,最著名莫過於貝殼化石景觀,又因緊鄰草嶺,成為前往草嶺的中繼點。又因盛產竹子,漸形成小型紙寮,因而留下特有的一項紙產業文化遺跡,該地被稱之為「五個礐」(圖1)。
圖1 五個礐造紙景觀 圖2五個礐遺留之造紙池
「礐」是為了浸泡竹子而建造的金紙原料池,這些遺留下來的產業文化遺跡(圖2),全都是手工製做,由早期的鑿石師傅以火煉過的鋼釘慢慢將大石頭敲開,再鑿取出適合的尺寸,砌成「礐」池(圖3-4)。
圖3 礐(已被作為他用之礐池,樟湖) 圖4水泥造之「礐」,現址於華山
從前造紙不同於現在機器生產製造的一條龍流程,造紙原料大多使用竹材,需將竹置於「礐」中與石灰一起浸泡;其製造過程依序如下:
1.先剖開竹,依竹子粗細分成6或4等分,並以石灰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取
出以清水沖洗乾淨,再度浸泡2-3個月使其腐爛(圖5)。
2.將竹纖維撈起後置於輪床中,由牛隻拉著石輪將其碾碎(圖6),完成後將碾碎軟爛的竹纖維放於一片斜置的長方形竹面上,以雙腳踩搓使竹纖維更為綿密。
3.完成後加水放入造紙石池,由職人用抄紙簾將紙漿撈起,篩出一張張的紙(圖7)。4.成型紙張攤平堆高約4尺,將水分榨除,再由女工用紙挟夾開,約5、6枚為一疊,稱為「牽紙」。
4.成型紙張攤平堆高約4尺,將水分榨除,再由女工用紙挟夾開,約5、6枚為一疊,稱為「牽紙」。
5.天氣好時會將紙晾在曬場(圖8),雨天則將紙貼於焙灶壁上並以松葉刷(焙帚)撫平,乾燥後再一張一張揭下(圖9)。
2013年樟湖社區五個礐曾由村民合力復原與進行道具整理,後因缺乏維護管理,導致雜草叢生。因該地道路狹窄,921後居民遷移他處而更加荒涼。2019年『DESIGN+AI台‧日國際工作營』由雲林科技大學與日本千葉大學學生,共同進入社區踏勘,調查竹紙製造程序與發展歷史,隔年(2020)經村長爭取經費,已鋪上石板並將雜草清理,但往復原之路尚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