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秀婷
花宅聚落的名稱來自於地理形勢,主要地勢是由東往西緩降,附近的幾座山丘環繞,加上中央突起的小山丘就是花心,可阻擋東北季風的吹襲,因此居民在便利的海邊進行海撈採集,而周邊的山周則提供農耕,換言之,花宅聚落依山傍海的地理條件適宜人居,可充分運用在地資源滿足里海居民的生計、信仰、居住等生活機能,而逐漸成為聚落環境(林陽杰,2012)。
創新花宅里海的生活文化──菜宅、草鞋、銀合歡
澎湖花宅傳統上以農漁兼半的里海生活,在今日科技進步和觀光體驗的趨勢之下,青壯年大量遷出到台灣工作,使農漁生活的傳統技藝漸漸消失,尤其是耆老們早期在海邊生活中所運用的捕魚技術、採摘海菜的工具、堆砌菜宅等都逐漸被遺忘、取代了,再加上因航海運輸便利讓離島的食物取得容易許多,導致傳統里海生活技藝消失,包含海島的「草鞋」編織民藝,即草鞋本身和製作草鞋的工具、居民編織技術、故事等,皆蘊含著在地潮間帶的海事文化;以及外來種銀合歡入侵,由於該植物耐旱、貧脊濱海之地也適宜生長,加上澎湖無高山,加上降雨量小於蒸發量的地方,讓土壤鹽分過高,植物和林木皆不易生長,故澎湖的廢耕荒地讓銀合歡旺盛生長、橫行擴張地盤,鄉間荒地幾乎占滿銀合歡,甚至入侵古厝等,隨處都可見到銀合歡成林的景象,雖然銀合歡引進是為了保土、定沙、固氮、提供家畜飼料、薪材等,但後來卻演變成自然生態的浩劫,故澎湖縣縣府也評估鏟除銀合歡的做法,試圖解決外來植物對澎湖原生植物的生長迫害,並將銀合歡製作成為生活家具使用,倡導利用銀合歡木材製作為有用的生活用具。
銀合歡製作成的家具
里海玄武岩和咾咕石堆砌成為建材、古樸巷子充滿農村味道
花宅聚落即充滿傳統里海民宅建築就地取材的現象,主要建築材料則為紅瓦屋頂,外牆則是以玄武岩和咾咕石為主要外牆材料,內牆則以土墼做為隔間材料,再以石灰做為牆面修飾材料。澎湖傳統民宅建築工法是由玄武岩切割出的石磚疊砌外牆,或是在地大小不一的咾咕石所堆砌成的外牆,運用珊瑚礁石灰岩表面上粗糙不規則的造型互相咬合堆砌而成,同時孔隙中塞入比較小的石塊,最終再以燒過的蚵殼灰泥,或是水泥填補並修飾牆面,堅固又挺立,充滿昔日里海居民的智慧和搭建房屋的技術,令人感到佩服不已。
今日,花宅仍呈現著星羅棋布具閩式古厝風格,許多老厝屋頂有塌陷,但也有復原興建,尤其因觀光人潮讓聚落街道中的遊客量提高,但午後也常常呈現著遊客人數寥寥無幾,甚至無人煙街道的現象。而街道旁的房屋也有所毀壞,並也有逐步修復完成,例如許氏古源松中藥鋪,位在花宅56號,古厝在修復前已毀壞,並於2017年文化部文資局修復古厝,重現當年藥舖風采。
花宅街道建築
(資料來源:蘇秀婷攝影)
運用硓咕石或玄武岩等砌建的「菜宅」
原有里海居民皆就地取材,展現先民適應環境之智慧,所運用硓咕石或玄武岩等砌建的防風牆,尤秋冬東北季風強烈,平均風速每秒5-6公尺,最大陣風每秒13-14公尺,是為了防止迴風傷害農地的農作物之做法,用以遮蔽與擋風的石牆,牆面不用水泥和石灰固定,會密佈著縫隙,達到空氣流通的效果,會先進行挖約30公分的地基,再以大石頭做為基礎一層層地取稍小的石頭堆疊上去,空隙再以小石頭填縫,或是用石頭間的稜角相互契合堆疊穩固,是讓農地種植蔬菜防風的牆面「菜宅」,又稱「宅內」,俗稱「圍仔」,通常高度在1.5公尺以下。
也逐漸老舊傾塌,呈現斷壁殘垣的景象,成為廢耕菜宅。同時,聚落內部空間適合徒步行走的道路,也為在地的玄武岩和咾咕石砌成。這些都為澎湖居民聚落生活的現況和可發展服務體驗的議題,主要是常民生活中充滿智慧,包含活用自然採集素材和野草、海廢、漂流木、潮間帶(海事生活、農耕生活、休閒創作)、廢棄建材等。菜宅內的作物則依照時令種植蔬果,夏天多以絲瓜、南瓜等為主,冬天則以高麗菜、萵苣、白蘿蔔等蔬果為主。
菜宅通常高度為1.5公尺以下 澎湖菜宅
建築物修復、銀合歡運用、菜宅智慧等,都是在多元嘗試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歷久彌新、煥發出新生命,讓文化可充滿活力、趣味,使整體民族文化富有凝聚力!著眼於文化的傳統,不能離開傳統文化而空談文化創新,若如此則民族文化的創新則失去根基,是文化多樣性是奠定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鏡的基礎上,同時文化創新著重在追求在地傳統文化的挹注、時代需求下外來文化融合之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林陽杰(2012)。來自望安的美麗「花宅」。清流月刊101年11月號。上網日期:2021年8月1日。網址:https://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97ea9b481a524b96ae12f2959b6b319d/Section_file/6b9d7d33d4764353b928cd1723b8721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