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撰寫者:林沂品、楊坤賢
|良好的休閒,良好的生活|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自動化生產與勞工權益提升,休閒生活隨著時代脈絡普及至一般大眾,如何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為居民的休憩場所,也成為了城市規劃的核心要素。人們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所想要的生活需求也不再是一頓溫飽,而是希望能兼顧整體社會安全、居家生活環境與自身心靈滿足。於是,休閒活動開始扮演了良好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而對於休閒公共空間的需求,在不同個體行為與偏好差異下也不盡相同,故「以人為本」是其核心觀念。
而在台灣未來空間發展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劃」中,雲林縣發展目標為打造在地人好生活,出外人好回鄉的安身立命好所在,盼望利用雲林縣的鄉村風貌、農村景觀與歷史人文特色,成為中台與南台生活圈間的田園慢活區域。
|斗南,一個有潛力的宜居城市|
在雲林縣中,斗南、斗六、虎尾、西螺、北港為其中五個發展層級較高之市鎮,除北港區位較獨立,其餘四個市鎮擁有相當的連動性,斗南則位在居發展潛力的虎尾,與行政中心斗六間,作為交通樞紐,並具有全縣唯一的齊全鐵公路運輸系統,交通環境為斗南鎮的一大優勢,若能善加利用,帶動活化,將可成為雲林縣內移居城鄉風貌。
斗南雖為雲林縣中心市鎮之一,但仍面臨公共設施開闢率偏低的問題。此外近年來,台灣雖也為了宜居城市的目標進行眾多考量,然而,2005到2019第一季止,工程會累積閒置公共設施卻高達428件,其中行政程序不當、缺乏經費、規劃不當等都是其產生原因,而最多的則是「環境變遷」因素。台灣的鄰里公共設施更有種類僵化、忽視用地標準、未考量鄰里規模以下之社區空間標準等問題,朝向內部化、自足化發展。(賴榮俊,1993)
因此,若能由文獻資料分析與斗南鎮休閒場所之調查,了解城市發展策略、探討休閒場所需求與居民日常休閒之關聯性,提供公部門未來在規畫休閒場所之建議策略。相信能對減低公共設施虛設、提升居民品質,目標打造斗南鎮移居生活環境,發揮一定助力。
|資料分析:城市發展規劃(一)|
城市發展規劃可就城市發展要素與進行討論,一個好的宜居城市應以居民的角度出發,滿足生理、社會、心理等需求,包括休閒、文化、教育、醫療、旅遊、就業、交通等多面向。近代國際建築聯盟(CIAM) 於 1933 年宣佈雅典憲章,將人類的都市生活分為四大機能:居住、工作、休閒、交通。因此,都市的生活環境包括居住環境、 工作環境、休閒娛樂環境以及交通環境。張珍悅(1999)則認為生活環境可分為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公共設施環境、健康環境與自然環境。 除此之外,生活環境品質之好壞,可由居民對於居住環境之滿意情形來衡量。
台灣政府為瞭解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感受,進行國民生活狀況調查,根據「107年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在提升個人生活品質方面,民眾認為應優先改善項目為「身體健康」、「多從事運動、休閒或藝文活動」及「保持樂觀心情與想法」(內政部,2018)。由此推斷居民會對城市產生不滿意或許不是城市「高密度發展」,而是其他如環境品質、缺乏社區參與、缺乏服務與設施等有關因素(Howley, et al., 2009)。
綜上所述,可知休閒環境於宜居性中之重要性,除了城市發展,亦須提升休憩、福利、照護等層面。而除了台灣認為「身體健康」為應優先改善之項目,近年來健康化已成為國際間共同目標,健康生活除了促進社會和諧,更能減少國家醫療負擔,而一個健康的社會更是經濟繁榮的本錢。對於如何使國民「健康生活化」,各國都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台北市政府提倡「處處皆可運動的概念」;德國聯邦政府提供完善的輔導、計畫與設備;南韓體育署鼓勵全民運動,著重建設公共體育設施與充實硬體設施;日本則是扶植地區「綜合型社區運動俱樂部」,為實現終身運動社會的理想公私合作。
像日本一般重視公私合作事實上相當重要,休閒場所是一種公共空間,也是人類物質與文明的表徵、權利的運作及社會與歷史的建構,主要分為:自給、公共、商業三種類型,私部門透過策略性開發,提供面向消費者的商業性遊憩,可滿足公部門低價大眾向以外的特定族群需求,透過適當的獲利,促進當地發展與繁榮,也是良性的經濟活動,無論是公私休閒場所,若其中一項不足都可能導致居民生活不便,影響整體居住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