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宜、張竹君 撰寫
|佩戴烏紅帽的明代捕快—錦衣衛|
在中軍班中,烏紅帽為緝捕犯人的捕快,依據此身份與現有的服飾,推測原本服飾可能源自於明代「錦衣衛」的裝束。
錦衣衛是明代朱元璋時所建立的武官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屬於皇帝身旁特別的貼身侍衛軍,負責緝捕、刑獄、警戒和儀仗等事務。出巡春耕前之儀式、祭祀牲畜…….等儀仗,平日會穿著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飛魚服,配戴繡春刀。而錦衣衛指揮使是穿著麒麟服,配戴繡春刀。
飛魚圖騰在《山海經》裡記載中的龍魚是飛魚圖騰的原型,為一種龍首、四爪、魚尾巴的動物。一種平安吉祥的象徵圖案。
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鰕。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而伴隨著改朝換代,每個時代的官員服飾又有所改變。錦衣衛服裝的更動,隨著明代宗、明武宗、
《明史·職官志》中提到:景泰四年,下令錦衣衛指揮侍衛必須穿著具有麒麟圖騰的服飾……
正德十三年,皇帝乘坐馬車出巡,傳旨,侍衛應穿著曳撒,配戴大帽、鳳凰圖騰裝飾的腰帶。穿著大紅色麻線絹織出的絲綢衣的賜劍群臣各一位。其他人的服飾,依官階各有不同,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文官不限階級都一樣,只有分曹治事五品以下的官階不同。文臣的服飾也是以四隻腳的獸類圖飾,而麒麟的服飾只達到四品,格外特別。
可推測現今烏紅帽唱班於隊伍前方領唱者,所穿著的服飾可能接近於明代錦衣衛指揮侍衛的服飾,麒麟圖騰的服裝。
麒麟自古為漢族神話中的傳統祥獸,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傳說中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象徵著吉祥、太平,具有鎮宅驅邪,招財進寶,多子多孫,大利文運等吉祥之功。
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獸,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
但明世宗上位後,規定錦衣衛於出巡祭祀宗廟是穿著大紅色繡有蟒的官服或飛魚服,配戴烏紗帽,鳳凰圖騰的腰帶,並配有繡春刀。而其餘文武官穿著青色服飾。
《出警入蹕圖》描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的狀態,皇帝前方引導者,就能看見錦衣衛的身影。身穿大紅色,飛魚圖騰的曳撒,左側帶有玉珮,及手持繡春刀。
|連皇帝都搞錯的極為相似的蟒圖和龍騰|
蟒圖和龍騰十分相像,使很多人都會搞錯,兩者間唯一差別就是「爪」的數量。蟒是四爪的近似龍形的動物圖騰,為繁瑞的動物,象徵吉祥、子孫滿堂,又或者常年豐收。
過去,於嘉靖十六年,朱世宗曾搞錯服飾上的圖紋,以為兵部尚禮二品的官員穿著帶有蟒圖騰的服飾,而怒斥,於是擬定文武官不許穿著蟒衣、飛魚、斗牛,並違禁有過於華麗的顏色。並於祭祀之日、婚禮,不得穿紅褐色布料。但錦衣衛指揮仍可穿著麒麟圖騰,其他非侍衛,以及其餘侍衛,都不可輕易使用。
|剔除了錦衣衛制度的清代,而保留青袍衣|
至了清代,錦衣衛就沒有格外分出的制度,將其納入了文武官內,但同照明代《大明會典》留有出巡的祭祀活動,並以明朝的服飾為基礎,加以擬定:
《清 史稿·禮志十一》:「又定御用服色,……百日外 珠頂冠、藍袍、金龍褂。”近人徐珂《清稗類鈔· 服飾》:“臣工召對、引見,皆服天青褂、藍袍,染色袍悉在禁止之列。」
藍色袍為清代時帝王、百官和讀書人所穿著的禮服,私自將衣服染色,為禁止事項。依官階不同,服飾樣式也由所變化,然而官員布料為統一為青色。
|現今烏紅帽的服飾由信徒贈送或社區居民自行購買|
烏紅帽唱班有文化習俗是將「舊有物燒毀,以至於更換新物」使過去的歷史、文物難以考證。現今唱班頭的服飾與烏紅帽都是由過去信徒贈送流傳至今,而烏紅帽所穿戴的長袍是由自行在外購買回來使用。也因為資源從四面八方而來,所以有些錯誤的圖騰服飾流傳了下來,至今要再找回初始的歷史文化也變為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