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王新衡
長久以來民眾參與博物館事務以參與志工導覽為主,很難進入博物館核心專業,更難以在地知識融入博物館的運作,導致我國博物館的專業缺乏地方學的操作。有鑑於此,2015年起由文化部發起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第三期計畫,強化地方學融入文化館舍,並以博物館運籌帷幄計畫與整合協作平台等子計畫串連在地資源。看似強調在地資源整合導入博物館的機制,也期望透過館際合作的協力形成文化治理,雖然如此民眾參與博物館的管道仍付之闕如。
世界先進國家的博物館,很多設有博物館市民研究員的機制,透過有別於志工導覽與環境管理的操作方式,給予民眾更多的博物館專業社會行動,例如:由市民策畫小型展演,讓在地知識準確呈現;由市民設計教育推廣活動,透過難度適宜的學習遊程吸引民眾;運用現地典藏方式讓在地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並詮釋其價值,並且再以文化轉譯方式規畫為展覽與教育活動。目前台灣以桃園市的「市民學藝員」的培訓與組織化最為完整,109年學藝員甚至還組織成協會,積極運作。
本研究將以國內外市民為參考案例,進而從博物館學、文化研究、社區營造…等學理,探討市民參與博物館文化事務的機制;當中以嘉義市博物館市民研究員為分析對象,以文化資產保存、地方資源串聯、青銀共創、在地參與、文化轉譯等主題研析此機制。
|文化資產|
嘉義市擁有三百餘年建城歷史,在日治時期受到林業近代化的影響,快速成為台灣中南部最重要的產業都市之一。市民研究員透過自身的興趣與專業,投入嘉義市的歷史研究與文化資產保存,例如:製材遺跡、蒸汽火車、阿里山森林鐵道、嘉義公園、嘉義神社遺跡及附屬的齋館、植物園、巷弄美學…等。透過市民的觀點強調城市遺產的在地價值,也讓嘉義市的博物館可藉由市民的研究成果展演,成為市民研究員培育與交流嘉義市文化資產保存的平台。
|地方串聯|
透過市民研究員的在地資源網絡,讓嘉義市的博物館得以透過市民更為深入民間。此外,市民研究員投入許多館所的運作,在不同的館所游移過程中,無形中也加深了館所彼此的合作。
|青銀共創|
市民研究員的年齡分布極廣,有未滿二十歲的在地青年,也有許多退休教師,甚至有八十多歲的成員。分組過程中,年邁的成員扮演在地歷史文化認識的領頭羊,年輕一輩則是以當代創新與科技融入的設計來強化與社會大眾的互動,因此青銀共創的成果下讓研究得以更為普及社會大眾所理解。
|在地參與|
市民研究員的博物館事務參與是極為深度的民眾參與機制,從學員的培訓共學到自身投入田野研究,展演住民自主文化保存與推廣的精神。此文化社會行動是以博物館的專業與機制所創造出的平台,以博物館的展示、典藏、教育、研究等專業,作為民眾參與博物館專業的方向與方法論。
|文化轉譯|
市民研究員每年皆以自身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展板呈現,透過具系統性的圖文,以及故事性的展演流程設計,讓社會大眾得以理解研究的核心價值。再以教育活動的設計以及文物展演的方式,促進民眾得以與研究成果互動,從中體驗研究內涵並發現其趣味性與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