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君 撰
◎王淑宜指導
染織品最早始於東漢出現,到了唐代染纈工藝技術到達了巔峰,亦有所謂的「三纈」,意包含「蠟纈」、「夾纈」、「絞纈」。古代的「染纈」,專指有花紋的高級絲綢物,而後針對在絲綢上紮結用以防禦的技法,稱之為「絞纈」與「紮染」,而「纈」一字變為統稱。夾纈,是古代的一種鏤空雕版的傳統印染技術,運用夾纈可以染製出幾何造型的連續圖案,或是如:百官圖、八仙圖等大面積的對稱圖形,過去常被用作印製棉被,俗稱「敲花被」。
夾纈技術始於秦漢時期,盛行於唐宋,工匠們印染五彩夾纈花羅裙,賞賜給宮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時期,夾纈色彩斑斕,極為盛行;官兵的軍服也用"夾纈"來做標示。而在民間最常運用夾纈技術製作夫妻用的棉被,由於地方習俗具有「通腿」而睡,女兒一旦嫁至夫家,娘家必為她張羅夾被–挑個好日子纺纱,織布,然後送往染坊,夾上16方或12方寓意吉祥的蓝白圖案。一些地區,甚至認為新婚夫婦若不蓋雙纱被,小家庭將不和睦,或短壽夭折,或無兒子。而女方的娘家將不斷地被人埋怨:「嫁女兒連一床雙纱被也没有!」所以即便是貧困的人家,也要趕製一床單纱纺製的"單纱被"以準備給女兒使用。
夾纈製作呈現左右圖案對稱,常會用夾纈技法製作「百子圖」贈送給新婚夫婦,「百子圖」名稱由來源自於多子的圖案,其餘依圖案而稱的夾纈製品還有「八仙被」、「狀元被」、「龍鳳被」等;而另一種是依技法而稱夾纈製品,如:「敲花被」是運用夾纈技法時,會使用木楔敲打施壓做打緊的動作,此花版被稱「敲花版」,所印出棉被故稱為「敲花被」。而唐代詩人們也留下「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的詩句,可推測為夾纈製成的染織品。也因唐代夾纈技法用於民間婚喪喜慶之中,使夾纈普及並融入於生活中。
圖1:夾纈百子圖(王淑宜收藏)
圖2:南通藍印花布館收藏之夾纈被(王淑宜於2010年10月拍攝)
圖3:夾纈百子圖型版(王淑宜於2010年10月拍攝)
參考文獻
- 張道一:《古代夾纈介紹(續)》,《浙江工藝美術》2003 年第 1 期,35-38 頁。
- 《中國土布系列——夾纈》,漢聲雜誌,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