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智地小學堂110年 20 Dec 2021 澎湖花宅里海的傳統文化創新──草鞋編織

20 Dec 2021 澎湖花宅里海的傳統文化創新──草鞋編織

Huang Maru

文:蘇秀婷
於2021年6月1日,島編有潮事工作室創立人洪瑀蓁,分享與討論回游青年在澎湖花宅挖掘傳統里海生活的事件,
並將此創新活動設計並提供給遊客體驗,題目訂定為『穿草鞋走在文化創新的「潮」流上』。

 

澎湖花宅呈現人類里海生活的重要聚落建築群
澎湖花宅位於台灣澎湖縣望安鄉,是在望安島中社村西側海岸中間偏北,地勢為低窪的海濱坡地,共有158棟古厝,於2003年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推動的「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將中社村(即舊稱花宅)入選為該年度100個最值得世人關懷,且需加以維護保存之文化紀念物名單;2006年12月27日公告為文化資產類別裡的「聚落」,也於2010年4月14日登錄為全國第一個「重要聚落建築群」,是台灣保留完整的漢人生活型態之經典聚落,發展出有形、無形之海島生活型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1)。
近幾年,人口外移仍嚴重、無人使用的房屋毀壞傾倒快速,其歷史價值和文化資產保存都有著深遠的重要性!其文化價值性都和人類生活在海邊自然互動的成果有關,是聚落生活與社群文化緊密結合的空間紋理,主要是獨特的聚落建築群、信仰文化、生計活動等,形成人類與自然環境間互動發展出來的農漁兼半的里海生活。

 

草鞋編織素材──取之於環境、用之於生活、回歸於自然
島編有潮事工作室創立人洪瑀蓁最初在接觸花宅時,並沒有發現草鞋的文化性議題,而是在居民家中聊天時發現角落旁有一個像似洗衣板,或是長凳的獨特物品,產生好奇心故與耆老葉成仁阿公陸續請教後,遂開啟後續相關花宅的傳統文化創新活動,即海島編織民藝的背後,蘊含島上的風土個性和潮間帶的日常海事。因此,澎湖的耆老包含阿公阿嬤都是我們生活的導師,也是青年回鄉的引路人,有別於學校老師教導關於學校的學術知識。
傳統上,草鞋為澎湖海島里海生活的居民日常用品,創立人洪瑀蓁將海島老手藝進行傳承,並重新模擬打造傳統大型坐式樣式的草鞋器物,然而為了讓遊客在短時間更易於學習,設計出於置放桌面的桌式符合遊客坐在桌前學習的DIY文化體驗、工藝創新,將傳統人類行為中與海的緊密關係,透過有趣的活動讓遊客體驗而了解。

           

編織草鞋傳統大型坐式樣式、編織草鞋改良後的桌式
(資料來源:蘇秀婷攝影)

 

草鞋工藝有分為「工料」、「工具」、「工法」、「工序」
草鞋在這座海島上,是「潮鞋」,過去在這塊里海上生活居民穿去潮間帶的鞋子,其中草鞋工藝有分為「工料」、「工具」、「工法」、「工序」。
工料:傳統可用稻草繩、白茅草,或是丁香魚網,希望盡可能取之環境,用之生活,復歸於自然,尤其澎湖島上資源豐富,有很多自然資源可以應用,例如禾本科植物中的白茅草沒有節點,比較好編織並也耐用。不過,隨時代變化,草鞋的材質也變得不同,而意義性也從海邊工作為了安全性為主,轉變成遊客生活體驗的嘗試所穿居多,有尼龍繩纜混棉繩、舊衣布條等,甚至轉變成為日式款式。
工具:即編織草鞋的工具,有傳統大型坐式和改良後的桌式。然而,今日傳統文化教學難以用早期坐式方式傳授,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體驗型草鞋教具,可達到1).移動性高可方便教學推廣;2).可依據人的腳板寬度,編織出3種不同寬尺寸的草鞋;3).解決使用者編織力道不平均的問題。因此,透過小草鞋的編織體驗,讓報名學員輕鬆理解其技藝的工法,並在過程中傳遞傳統草鞋編織故事,里海居民出用雙手延續家鄉的記憶與技藝,透過編織來縫合潮鞋民藝的時代斷差。
工法、工序:編織草鞋需事先採集或蒐集材料,如白茅草或稻草等,並進行曬乾,而耆老們有不同的編織草鞋步驟,但基本上就是先弄出經緯線,以及腳掌的寬度再進行重複動作的編織。部分也會混雜棉線,因為澎湖土地貧脊,所以沒有稻草,稻草來自台灣蒐集起來,並一邊編一邊戳再加上棉線,可更緊實。或是尼龍繩與棉繩編織出的草鞋,主要是尼龍繩硬,會加入棉繩使穿著更為舒適。

           

教具適合拿來教學編織步驟、教具提供體驗者編織草鞋
(資料來源:蘇秀婷攝影)

 

草鞋的意涵和耐用性
至於草鞋可以穿幾次,多耐穿呢? 則跟潮汐的次數有關,發音為「穿幾佬」,基本上草鞋都可以穿3-4「佬,發音老,即穿3-4次」,因此昔日不穿草鞋出去,也就是不會去潮間帶工作,通常穿草鞋至潮間帶工作,以維持家中經濟收入,包含抓魚、採石蚵、海菜等,採集生活所需之食物來源。鞋子強調止滑,昔日至今,因時代變化材質不同塑膠製品如膠鞋、釘鞋等,而今日穿草鞋會讓長輩和遊客眼睛為之一亮,畢竟長輩覺得草鞋過去在生活中具重要性,而遊客則是透過物品鏈結可理解其文化背後的意涵與生活模式。
不過,鞋子很重視耐用和止滑之功效,草鞋走在潮間帶比較容易貼合腳掌和行走在岩石上,主要是現在鞋子抓地力沒那麼緊密,無法較服貼在潮間帶上面,故先民有其生活智慧。草鞋也具有環境教育之意義性,是海洋文化下的產物、生活必需品,然而台灣縣市和馬公市區離海邊有些距離,對里海文化並不熟悉,在傳統觀念會認為麻布、草鞋不吉利且忌諱,會聯想到孝男、乩童、八家將穿的鞋子,這認知落差靠海穿著草鞋是極大衝擊的事情。這也是里海環境教育工作坊,帶領生活在澎湖的民眾與我們一起探索澎湖的里海的原因。

           

遊客編織的草鞋、利用工具探索石蚵的採集

 

草鞋的傳統文化事件中,衍伸出後續的編織草鞋、海島故事、編織工具的設計等,著實是文化透過交流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激盪,進而衍伸出多元的創新行動,尤其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創新,讓文化以全新的內在動力可持續發展,換言之,進行社會實踐的常識絕對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必要泉源,因此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達到民族文化繁榮傳承的目的,更有助於文化創新的豐富性、趣味體驗性,那在澎湖推動「在地文化體驗」、「深度旅遊體驗方案」、「培養編織工藝」、「民俗植物應用及推廣」、「藝術深耕課程」、等,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文創者、在地居民和青年等,一同為在地協力就顯得越發重要。

 

參考文獻: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2021)。望安花宅。上網日期:2021年9月7日。

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groupsOfBuildings/2006122700000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