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為前瞻基礎建設中「城鄉建設計畫」之子計畫,為使「共讀」之觀念更為普及,教育部規劃了「學校社區共讀站」,補助學校活化既有圖書室或空餘空間來設置,引導高中職及國中小學校敞開學校大門,帶動社區學習的風潮,吸引社區居民願意親近、喜愛運用公共圖書資源,擴大社區居民可就近借閱圖書的機會。提升學生、社區民眾及家長參與閱讀的意願,達到縮短城鄉學習差距及推廣跨年齡層共讀的具體目標。
就學階段是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養成階段。有鑒於此,行政院規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時,教育部利用高中職、國中小學校現有圖書館(室)或閒置空間進行閱讀空間大改造,不僅讓學校教職員工生更親近閱讀,也友善地敞開大門,歡迎在地社區民眾共享閱讀資源,使得在地文化發展獲得更多的能量。優質的閱讀環境,讓讀者更能沉浸於學習之中,共讀站的規劃更將友善社區民眾進入及使用,除了設置點鄰近校門口、且提供無障礙設施外,並提供電子書、互動式數位看板等學習方式,並辦理多項結合各年齡層的學習活動,創造多元的學習方式。學校與社區共享互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大幅提升在地的文化素養。
「學校社區共讀站」在臺灣各角落種下閱讀的種子,經過縣市政府的協助、學校師生、社區民眾及建築師等各方努力,規劃初期即以優質規劃、美感營造等設計目標,連結學校環境與社區特色,透過意見溝通與情感交流,凝聚在地共識,讓優良的閱讀空間逐步成形。106至109年「學校社區共讀站」已核定補助公立高級中等學校121校、國民中小學計628校,共749校,也舉辦了「最美共讀站」評選活動,並依據「空間規劃」、「美感營造」、「共讀推廣」及「永續經營」四項指標進行評選。
「西大墩悅讀美學館」擁有寬闊的共讀空間,舒適的閱讀區與可愛的活動座椅搭配主題書展區,讓社區民眾非常喜歡窩在這裡閱讀。藉由主題式的策展活動,讓圖書館同時能欣賞多元藝術展覽與學生作品,打破校園和社區的藩籬,結合閱讀教育以及美感。
共讀站採用社區民眾熟悉的「紅磚」元素為主體,館內設置了三種不同的討論區,圓形組合。 小桌、原木高腳桌、方形討論桌,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定期舉辦閱讀課與社區家長讀書會外,也因應學區的新住民比例較高,將社區共讀站與輔導室結合,辦理新住民親職教育研習,將社區共讀站設為共學據點,使學生與民眾能更加理解新住民的文化,也讓社區多元族群更為融洽。
內埔國小共讀站四周多為高聳的樹種,讓人有身置叢林之感,故以「閱讀叢林」的概念做空間規劃,針對不同年齡層設置款式不同的桌椅使用;藝文展示空間中設置活動式掛軸及竹編造型投射燈,搭配的特色窗簾是由老師帶著學生、教師與社區媽媽們一起完成,總共使用柿漆染布,全部共900片方巾,由社區媽媽協助完成窗簾布置,讓整個共讀站有著與他人不同的氣質。
|
未來的「閱讀」樣貌,除了原本的個人、靜態的閱讀,也將提供親子可相互討論的空間,一種跨世代閱讀的可能。在共讀站中,可以趴在小蝸居、坐臥在閱讀角,或是倚在陽臺閱讀區,無論何處都充滿閱讀氛圍。而學習方式也可以跳脫一般的紙本閱讀,從電子書到互動式數位看板、或現今流行的VR虛擬實境學習等,甚至動態的活動辦理,一場沙龍式演講、文藝展覽、手作教室、說故事活動等,都讓學習增添更多的感官知覺,滿足各年齡層需求,不同世代共沐在閱讀氛圍中,創造更多元的學習。閱讀推廣這條路永遠沒有固定形式,也沒有終點,藉由學校社區共讀站的推動,我們將讓更多人看見閱讀的美好,讓閱讀更親近於你我身邊,讓我們持續增添內外兼具的美麗共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