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本中心於民國111年7月14日邀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博士班黃貞燕副教授,分享博物館與公共史學。演講以「什麼是公共史學」為開頭,帶領聽眾快速認識公共史學,及公共史學在臺灣的發展和轉捩點,公共史學與博物館間的連結,最後以案例的分享如何使用博物館方法說故事說歷史。
黃貞燕教授提到公共史學最重要的四項「傳達、參與、協力、協作」,以團體模式進行合作,將歷史、故事以多元方式有效傳達給聽眾及觀眾們。此外,1980年代後的解嚴時期為臺灣公共史學的轉捩點,開放言論自由後,政府開始重視草根的聲音及民間的意識,開始就有相關政策的出現,如文化資產保存、社區營造等政策。博物館也可作為公共史學的行動媒介,將以前被忽略的歷史透過博物館方法帶入當代。
最後,以四項案例帶領聽眾走入歷史,以工作坊方式從馬祖戰地時期的文物登錄,認識當代時期馬祖人對戰地時期的理解。其餘三個案例皆位於桃園大溪,一為展覽模式呈現,透過四連棟原四戶家庭的生活記憶、景象敘述各家庭故事,在保留老住戶的記憶時,同時也給予住屋新生命;二以「老物件、老建築」敘述全昌堂的家族史及醫療事業史,也透過親子活動,由家長帶著小孩一同認識祖父輩的老故事;三為大溪社頭文化計畫,此項計畫是以身體記憶說歷史,關聖帝君繞境時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繞境時的文物、儀式、陣頭等多元多樣,因此社頭人以自身擁有的設備將其典藏收納,也想將此民間傳統讓不同社群領域的人認識,而開設體驗活動,穿著神將服裝,進而認識服裝差異、神將走路方式及配合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