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在雲林古坑山區的樟湖社區,大約180年前原始樟樹遍佈,由東方山嶺看過來,成一圓形大湖狀,故稱「樟湖」。境內自然景觀豐富。又因盛產竹子,漸形成小型紙寮,因而留下特有的竹紙產業文化遺跡,被稱之為「五個礐」(圖4-6)。
圖4 五個礐造紙石輪與焙灶亭
圖5 五個礐的兩個造紙原料池
圖6 碾碎竹子的石輪
「礐」是為了浸泡竹子而建造的造紙原料池,這些遺留下來的產業文化遺跡(圖7),全都是手工打造,由早期的鑿石師傅以火煉過的鋼釘慢慢將大石頭敲開,再鑿取出適合的尺寸,砌成「礐」池(圖8)。
圖7 五個礐附近留存的「礐」(浸泡竹子的石池)
圖8 水泥建造的礐(華山)
| 造紙流程順序 |
從前造紙的紙寮,造紙原料多為使用竹材,需將竹置於「礐」中與石灰一起浸泡;製造過程依序如下:
1.先剖開竹,竹子依粗細分成4或2等分,並以石灰水浸泡大約兩個月後取出以清水沖洗乾淨,再度浸泡2-3個月使其腐爛(圖9)。
2.將竹纖維撈起後置於輪床中,由牛隻拉著石輪將其碾碎(圖7),完成後將碾碎軟爛的竹纖維放一片斜置的長方形竹面上,以雙腳踩搓使竹纖維更為綿密。
3.完成後加水放入原料池,由職人用抄紙簾將紙漿撈起,篩出一張張的紙(圖9)。
4.成型紙張攤平堆高約4尺,將水分榨除,再由女工用紙挟夾 開,約5、6枚為一疊,稱為「牽紙」。
5.天氣好時會將紙晾在曬場(圖9),雨天則將紙貼於焙灶(圖9)並以松葉刷「焙帚」(圖10)撫平,乾燥後再一張一張揭下。
圖9 製紙流程
圖10 焙帚
│樟湖風土讀書會│
「智能地域設計服務研究中心」在樟湖舉辦了「樟湖風土經濟讀書會」,希望與居民共同找出當地特色及創生願景,透過讀書會討論、整理出在地三個面向:「生活」、「生產」與「生態」作為社區下一步發展重點(圖11)。其中,讀書會徵集地方居民構思,包括路線圖規劃(圖12),在地特產蒐集與整理,還有在地飲食習慣等等(圖13)。
圖11 樟湖社區發展之「生產、生活、生態」三面向
圖12 樟湖路線圖
圖13 樟湖讀書會流程規劃
│在地文化轉譯│
本研究經調查,將樟湖五個礐造紙遺跡的珍貴歷史圖案化,內容主要針對國小高年級的孩童為對象,希望讓五個礐造紙歷史與文化能夠被紀錄與保存,透過圖案化的方式進而讓年輕世代了解先人造紙的艱辛與不易,也讓已經失傳的造紙技藝,能夠有更完整的呈現(圖14)。
圖14 樟湖五個礐造紙繪本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