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
◎林羿嫻 撰
一、想法起源
在樟湖社區耆老的陪同下進行田調時,發現石橋山莊後方的登山步道有一處竹 紙寮遺跡群,第一次接觸了竹造紙產業,並了解樟湖竹紙的產銷過程與用途。 由此,竹紙與藍染之間是否具有結合性的想法油然而生,樟湖社區推廣藍染的 這十幾年來,仍在摸索在地的經營方式與地方特色的融入方式,雖然現今已無 人從事竹造紙,卻是舊時代樟湖的標誌之一,應將其轉化為在地元素與精神, 融入社區的創生方向。
二、實驗過程
由生竹醃製軟化到可用狀態的竹纖維需要耗時半年,基於時間與人力成本限制,改由金紙製作的再生紙漿取代原生竹紙漿,並實驗適合的染製過程,如下表所示:
表 1 竹纖維染製實驗
(本研究繪製與整理) 實驗過程中另有發現紙張脆弱的問題,經過專家訪談後,以宣紙漿作為加強紙張的方法,並嘗試將之前為樟湖社區設計的黃頭鷺意象融入紙張中,成品如下圖 1。
圖 1 竹漿混宣紙漿成品(本研究拍攝)
三、實驗結果與檢討
經過 3 次的實驗,與回訪了解樟湖社區關係人與藍染抄紙工作坊體驗者對紙張成果的看法後,總結為以下二大類姊討要點。
● 實驗檢討
- 染製次數應充足,並充分氧化,以確保成色的飽和度與穩定度。
- 抄製前應充分打散纖維,讓纖維均勻分布於水中,避免讓纖維糾纏成球狀,影響成紙外觀。
- 用於抄紙的容器蓄水量較少,水中纖維又過多,導致壓克力模具的細 節無法呈現,應調整水量與纖維的比例。
- 紙漿的存放應使用蒸餾水(R/O 逆滲透)而非生水,生水中有大量細菌,不適合存放紙漿。
- 水量與紙漿比例決定成紙厚度,太多纖維反而會增加抄製的困難。
- 宣紙屬於長纖維紙張,也是因為其長纖維能與更多紙纖維產生交疊,才能增加紙張強韌度,故切記勿以果汁機打製宣紙漿。
- 染製竹紙漿經多次使用會漸漸褪色,經過三次的抄製實驗,發現紙張顏色中帶藍的程度漸漸下降,抄紙用水在結束抄紙後可觀察到色溶出的現象,應是紙漿色素流失所致。
● 社區關係人與體驗者看法及建議
- 為藍染竹紙附加價值,才能使其有長久發展的可能性,無論是作為校本教育中,茶席上的裝飾用品或器具,或是成為樟湖在地農特產的包裝外衣,都是更加彰顯其意義的方法活動裝飾性、禮品性等,如此定能更加凸顯樟湖的特色。
- 在加工應用上,受訪者們建議可以加工成:名片、農特產品的包裝禮盒、 燈罩、活動裝飾與用具、書籤、明信片、卡片、筆記本、月曆,或是運用雷雕技術製作精緻的裝飾小物,盡可能保留紙張的原始樣貌。其中較為特別的加工建議是製作成名片,特殊的質感與用料,應能成為傳達樟湖特色的第一塊敲門磚。
-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藍染竹紙是具有樟湖特色的,僅陳校長認為藍染竹紙與 樟湖目前的時空背景不相符,有脫節感。單純的藍染竹紙較難呈現出樟湖的特色,以下幾點是該思量的:一、應配合社區活動改變應用方式;二、 思考該呈現何種意象,如:樟湖的地景、建築、字樣等;三、實用性的實踐,逐漸培養在地居民對藍染竹紙的好感,進而衍生成為認同。
- 對於本研究在紙張上呈現的黃頭鷺意象,所有受訪者皆認為紙上黃頭鷺的意象不夠精確,認為應該修正整體的比例,例如:嘴巴的長度與粗細、脖子的長度、鳥類的身材外型等。另外,對於紙上的印象呈現,有受訪者建議可以樟湖在地的山景、建築作為意象發展,另有受訪者表示若在紙張上加入樟湖的字樣,也可幫助體驗者了解紙張的出處。
- 工作坊若是設計得當,能達到向體驗者傳達樟湖社區在地文化的目的。單純的體驗坊無法傳達工作坊背後的文化脈絡,需配合工作坊前的前導課程或體驗,幫助體驗者連接到樟湖的在地文化。謝先生希望藍染竹抄紙工作 坊能讓到訪樟湖的遊客知道,除了候鳥景觀,樟湖也有其他魅力點。
- 未來樟湖社區若能夠辦理藍染竹抄紙工作坊,可以小規模模擬醃竹料的狀態,增加真實性,營造環境的竹料,也可當作體驗用材料。另可建議樟湖生態國中小以藍染竹紙作畢業證書,由畢業生自己染、抄製畢業證書的用紙。藍染竹紙或許可裱匡,設置於紙寮遺址,用作遺址內容介紹的用紙。 除了藍染,樟湖還有薯榔、小花蔓澤蘭等可以用於染色,或許能為竹紙帶來更多顏色的多樣性。
- 若能提供染好的纖維,既能當範本,也能縮短各組別染製大量纖維的時間,能直接使用於抄製。另外有受訪者提出應增加工作坊的時長,確保纖維能充分染製與乾燥。目前藍染竹抄紙工作坊的實用性低,時間成本與成果收穫不對等,若無後續的加工協助,會直接影響回訪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