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智地小學堂111年 18 Mar 2023 樟湖竹造紙產業的過往與現狀

18 Mar 2023 樟湖竹造紙產業的過往與現狀

Huang Maru

◎林羿嫻 撰

 

一、竹紙產業於台灣的起源與緣由

竹紙在以往台灣傳統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生活用品,不僅是民俗信仰中的祭祀 物品,生活中舉凡包裝、書寫、衛生紙都能看見它的蹤跡。而台灣的竹紙產業可追溯至清領末年,大量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為了在台灣創造原鄉感,大量引入原鄉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金紙就是其中一環;原先台灣本地對金紙的需求多由中國進口來滿足,而後考量時間與成本問題,漸漸轉變為本地製造與銷 售的產銷模式(張益銘,2006)。而根據文獻調查及樟湖耆老的說法,樟湖的竹紙產業可追朔至日治時期,更有府技手-黑谷了太郎做了詳細的山林調查紀錄,臺灣中部地區海拔約 300 公尺至 1,200 公尺之間竹林資源豐富,其中又以斗六和嘉義東部地區為主,也就是現今樟湖村、草嶺村、桂林村、華山村、華南村、永光村、永昌村一帶之間,由此可推估日治初期甚至晚清時期的臺灣中部便已具一定規模的竹林資源與相關產業(張毓哲,2018)。

 

二、竹紙產業在樟湖村的發展

根據樟湖在地耆老-謝義源先生的訪談可知,基於村內豐富的竹林資源,與樟湖山上充沛的水資源,在樟湖村石橋山莊往樟湖山的方向,以家族為單位形成竹造紙寮聚落,各家紙寮的規模不同,且因為是家族型態的產業,不同姓氏家族的紙寮之間不存在合作關係。樟湖村內竹林資源涵蓋麻竹、桂竹與孟宗竹, 所有種類的竹子都可用作竹紙的原料,由於桂竹質地較細,以純人力來說是較 好處理的竹纖維種類,故樟湖主要以桂竹為原料。竹造紙是一項相當耗時的產業,光是纖維軟化就需用石灰醃竹半年時間,雖然 各種竹子都可用於製作竹紙,但不是隨便什麼竹子都能製作,石灰僅能將一年 生的竹材泡爛,所以需選用一年生的竹材。由於纖維處理耗時,所以一間紙寮會有多個池礐池輪流醃料,石灰是當時的軟化劑來源,其效果可維持三個月, 所以竹子醃製三個月後需拿出清洗再醃製一次。洗竹也是相當耗費時間的工作,快則十天慢則半個月,除了須將一次軟化後的竹纖維洗乾淨,確保沒有其 他雜質,也須將礐池洗一遍,再重新將洗完曬乾的竹纖維依上述方式重新放入 礐池浸泡軟化。舊時沒有橡膠手套或其他防具,用於醃製的石灰屬於鹼性物 質,對皮膚與黏膜皆具有腐蝕性,沒有防備之下對居民的健康造成影響,咬手 或潑濺到眼睛造成傷害等,嚴重時甚至會會破皮流血。所以洗竹時,工人會以曬乾的牛樟樹皮或肉點火放入管筒中燻手,在手上形成保護層,常此以往手部 皮膚會變黃變厚。 經過半年醃製軟化過後的纖維還會藉由牛力與人力進一步軟化,由牛隻牽動石 輪定向轉圈輾製,牛輾完再用腳搓得更爛,如此這般才能進到抄紙步驟。抄紙屬於一項專業且需要大量經驗的工作,紙張的平滑與厚薄都取決於抄紙師傅的 經驗,所以抄製紙張會聘請華山的造紙工來本地製作,而居民則負責其他工作。通常一缸紙漿抄完約需要 2-3 小時,缸中需不斷添入流動的新水,每抄製 幾張紙就需要重新攪動,讓纖維均勻分布於水中,而抄好的紙張會疊作一疊。抄好的竹紙會利用木輪擠乾水分,紙張擠乾後會牽紙乾燥。由於女性手部較細 緻,所以精細的牽紙工作多由女性擔綱。切去濕紙的一角, 由此角將紙張搓開 分紙,依天氣選擇使用陽光或焙灶乾紙。焙灶形似梯形,上短下寬,中間空心可用於生火烘紙。 製作完的竹紙會捲成一顆,以扁擔一擔十顆紙,兩邊各五顆紙,擔去梅山交易並購買生活必需品回來化,樟湖到梅山需要四小時,由此可知整個產銷過程對 於時間與人力的需求相當高。當時的竹紙產業雖然繁盛,但收入僅能免強與支出打平,能糊口卻沒有辦法儲蓄。

▲ 腳輾板示意圖(林羿嫻繪製)

 

三、樟湖村竹紙產業的現狀

現今樟湖已無人從事竹紙產業,由於工業盛行與環保意識抬頭,傳統竹紙產業 的高成本與高污染漸漸喪失競爭力,紛紛關閉。人去樓空的紙寮成為遺跡,低語著往日的繁盛光景,與無可奈何的抵抗風化的磋磨,雖然當地居民對於紙寮 的保存深有同感,但沒有公機關的介入與補助,難免有心無力。目前有將紙寮遺跡做整理,鋪上石地板,每年會定期除一次草,卻也僅止於此。樟湖居民多年事已高,無法事事親力親為,也無法支出聘請人力管理的費用,更顯保存與振興的阻礙。

    

  ▲ 五個礐的石輪及紙槽(林羿嫻拍攝)  

 

表 1 竹纖維醃製

(林羿嫻繪製與整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