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碧樓傳奇|
斗六陳林氏寶宅第位於斗六市頂城街,太平老街福德寺後方。
那時候,台灣流行「四大樓」,台北「江山樓」、虎尾「玉美樓」、台南「寶美樓」、斗六「涵碧樓」。從斗六橋跨過雲林溪,在斗六從來沒有人見識過這麼高的樓、這麼大的窗。來到涵碧樓的訪客可以想見,當年陳林氏寶非富即貴。
涵碧樓建築主體是一座三層樓洋房。外觀為中西混合、中軸對稱的造型,呈現挑高設計,坐西北朝東南,面向雲林溪,正門階梯迴廊有四根古希臘巴特農神殿大理石圓柱、迴廊以橫式線條烘托成門型式,紋飾反覆推升至頂摟,頂樓為山字型雙垂屋頂,屋頂斜垂青同瓦片。這座建築工事浩大,先透過總督府延請外國建築師設計,建坪300餘坪,空地400多坪,建材從德國、日本選購進口,海運至基隆,再以鐵路運輸至斗六火車站,費時三年竣工,據民間傳說,涵碧樓當時造價高達32萬日圓(當時公務員月薪平均三十元,等於公務員八百年的薪水),外觀富麗堂皇,在當時年代無出其右,深具美感及藝術價值。當時人家欲建新房,皆來此觀摩,涵碧樓更成為當時斗六郡的觀光名勝。
當時流傳一句俗諺:「要害瘋寶仔倒,顛倒瘋寶好」
一八九五年,清朝甲午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軍自基隆登陸接管台灣。翌年,雲林屠殺事件之後,日本官廳清查土地,進行登錄普查,地主們不知道清查土地目的為何,加上大屠殺的陰影,虛報土地為陳林氏寶所有,他們只是佃戶,陳林氏寶一夕致富,名下有三百多甲土地,虛報土地地所有權的地主,因害怕被殺頭,也只能默不吭聲吃虧。因日本人治台初期採懷柔策略,攏絡地主階級,陳林氏寶便受到官廳特別照顧,她也展現其才華,據說人脈上達總督府,在當時名人錄,日本人稱「女丈夫」來形容陳林氏寶在經商及產業經營成就。
民國六十六年(1977)曾租給商人經營中西餐廳,因此改稱「涵碧樓」。
民國七十七年(1988)十月,陳林氏寶後代因無法負擔高額稅金,拆除改建成公寓大樓。
除了理解涵碧樓磚瓦交疊背後的思維,也可以看到斗六歷史行進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