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來過斗六,或許也曾走過那塊現在被用作停車場的空地。乍看之下它平凡無奇甚至有些冷清。但對許多在地人來說那裡曾經是熱鬧非凡、充滿人情味的地方。那就是東市場的所在。

這裡曾是人潮聚集的地點,攤販一早就開張顧客絡繹不絕,是早期斗六人習以為常的採買場域,也是地方生活重要的聚集地。我第一次走進東市場時,它還沒完全被拆除,但整個空間早已進入倒數階段。許多攤位已經搬空,牆壁斑駁地板濕滑,四周不再有往日的喧囂,只剩下一種逐漸遠去的寂靜像是空間正在慢慢告別。

於是,我開始了一趟拍攝與紀錄的旅程,想要理解為什麼這座看似平凡的市場,會在在地人心中留下這麼深的印記?
東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它就是當地的重要集市,後來更成為雲林斗六第一座「示範市場」。它不只是商業活動的據點更是一種生活的延伸。市場裡的攤販與顧客,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買賣關係,長年相處下來形成的是一種熟悉與信任。根據我的訪談,有些攤位甚至已經傳承到第三、第四代,這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一個家族的生活記憶。
東市場周邊的格局也反映出生活與空間的密切連結。許多攤販一樓營業二樓住家,孩子們在市場裡穿梭長大,鄰居之間熟門熟路抬頭就能打聲招呼。除了工作的時間,攤販們也會在市場的空地上聊天休息,這些角落早就不只是功能性的場域,而是日復一日堆疊出來的生活場景。

我記得有一次在一間飲料攤前拍照,那是一對姑姑與姪子一起經營的小店。他告訴我,店雖然才開沒多久,但他們的家族,已經是第四代在市場裡生活。他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熟悉每一條巷弄、每一個老顧客,也習慣了每天都會打招呼的鄰居。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一個謀生的空間,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那天的談話讓我很受感動也更明白了,這次拍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棟建築的外觀留影,而是想捕捉人與空間之間,那些細水長流卻深刻不移的關係。
隨著時間推移,東市場的拆除工作逐步進行。每次去拍攝,總會發現又少了幾個攤位。有的牆面已被拆除,地上堆滿了待清運的廢棄物。許多攤販沒有大張旗鼓地告別,也沒有太多話語,只是默默地收拾、打包,將使用多年的器具、桌椅,一件一件搬走。市場變得越來越安靜,空氣中飄著一種難以形容的情緒不是激烈的悲傷,而是一種深沉的快要斷線的感覺,像是這個空間正用它的方式,和每一個人告別。

有時我會想空間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只是由牆壁、屋頂、地板組成嗎?我想應該不是,空間它會有溫度是因為有人在裡頭生活、互動留下記憶。東市場之所以特別,不只是因為它歷史悠久,更因為它曾是無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裡藏著的是回憶、習慣、情感,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節奏。當空間消失,那些記憶也就像風一樣飄散在城市的角落。我們說的「地方」,其實就是人與空間共同編織出來的結果。沒有人的空間只是建築,但有了人、有了故事、有了記憶,它才真正成為「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