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臺尊王就是鄭成功,也被稱之為國姓爺、國姓公等,曾受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在中國明末清初改朝換代時,帶軍渡海驅逐荷蘭人的這個故事相信在臺灣,對大家都不陌生,除了在學校課本中會看到,有些人甚至正是祂的信徒,對祂十分了解。
在臺灣,祂被作為民國英雄所崇敬,在五股開臺尊王信仰內較多被稱之為開臺尊王與國姓公,最早是由其子孫祭祀,信仰的形成的確切年代雖不可考,但是依照康熙中葉閩人鄭亦鄒所撰寫的《鄭成功傳》所記載的,施琅入臺後曾前往「鄭成功廟」刑牲奉幣一番,可知道明鄭時代臺灣的鄭成功信仰已經漸漸成形(高致華,2006)。其信仰會從其子孫擴展至民間,除了祂自身的威望外,當年沈葆楨以「鄭氏明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說服清廷在臺灣建祠,以及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推行等政治操作下,這些官方的推廣讓這個信仰漸漸擴散至全臺各地,成為臺灣人民的共同信仰。
本研究在與五股開臺尊王的歷代爐主進行訪談時,發現大部分人在談論開臺尊王給予的恩惠以及神蹟時,對於開臺尊王的出現總是以「身穿鎧甲騎馬之姿」、「聽聞馬聲」等形象來去訴說。而實際上在荷蘭人所撰寫的《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扉頁插圖中也確實有鄭成功騎馬的畫像,在臺南、泉州也有一座鄭成功騎馬的雕像,除此之外,多數的塑像也皆有佩劍。這些皆呈現了鄭成功身為軍人的這一身份。也難怪在與爐主們交談的過程中,雖然各自都有其他的信仰,卻聽不出他們對遇到的現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直接就是認為是鄭成功給予的。由此可知,鄭成功在世人的形象基本已根深蒂固。
雖然如此,祂與我們之間除了民國英雄的身份外,祂在臺灣所草創的制度,對於我們後代影響非同小可,無論是引進中國典章制度還是屯田政策,皆讓臺灣具有穩定的經濟與社會,並成功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這些政治文教發展讓教科書中對於鄭成功的描述也變得更加多元與豐富。但畢竟是以反清復明為目標,身為軍人的祂或許在給予神蹟時,更喜歡露出他的軍人之姿呢!
參考資料:
1.高致華(2006)。鄭成功信仰在台灣-異文化之各自表述。東吳外語學報,(22),1-38。https://doi.org/10.29737/SJFLL.200603.0001 。
2.《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扉頁:鄭成功騎馬。國家文化資料庫。檢自:https://nrch.culture.tw/view.aspx?keyword=%E8%A8%98%E6%86%B6%E5%BA%AB&s=137786&id=0006716459&proj=MOC_IMD_001 。
3.贾恩祺(2023年5月21日)。「国姓爷」原姓朱 一因素被叫郑成功至今。中時新聞網。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cn/hottopic/20230521002117-260812?ctrack=pc_main_recmd_p04&chdtv 。
4.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22年12月5日)。延平郡王祠。台南旅遊網。檢自: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792 。
5.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鄭氏攻臺-鄭成功來臺。探索臺灣歷史數位學習知識網。檢自:http://education.digital.ntu.edu.tw/taiwanhistory/download/jcg04.pdf 。
6.戴寶村(2001年4月30日)。國姓爺的歷史與傳說。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檢自: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