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智地小學堂111年 29 Dec 2022 斗六番仔溝遺址

29 Dec 2022 斗六番仔溝遺址

Huang Maru

一、番仔溝背景

番仔溝過去是番界,範圍西從榮譽路 46 巷起,東到南聖宮後,北到林頭 國小,南到成功路,都屬番仔溝的範圍內。所在的地名,原來叫九十九間厝, 傳說是盜匪的聚集地。那邊本來是一片甘蔗園穿插著些許的果園。三百多年 前,游利家族從大陸遷移至此地,做生意,為了防止盜匪侵入,他們圍了竹 籬,在南聖宮這部份稱為「宅仔內」。相傳「宅仔內」,是盜匪的大頭目住 的,很神奇的,「宅仔內」裡面只能蓋九十九間房子,多一間就會倒一間,永遠 保持九十九間房子。

二、番仔溝地名由來

南聖宮建於民國六十八年,早期四周都是麻竹園和甘蔗田,如今大都已發 展為商店、住家,因此南聖宮可能是遺址保存的最完整的儘剩之地。平埔族最 早住的地方是番仔溝,應該叫斗六番仔溝社或是番仔溝平埔族,這樣命名才 對,陳南榮老師表示,斗六市「番仔溝」於早期即為原住民居住地,其地名可 能因此得來。

三、番仔溝出土文物介紹

番仔溝的文化層有二層,一層為新石器晚期年代可能距今二千至一千五百 年前,另一層為四、五百年前的漢人文化,或多或少與平埔族有關聯,至於正 確年代要等正式挖掘才能確定。

     
 圖一、陳南榮老師當時的考古調查
圖二、考古調查時的景象

陳南榮表示,在番仔溝遺址出土的古文物相當豐富,包括陶器及石器,其 中陶器有三種,包括紅褐色的夾沙陶或夾細沙陶,灰黑色的夾沙陶,另有灰黑 色泥質陶,多以罐形器和缽為主,器表多為素面,有別於梅林遺址的細繩紋 陶,還有少量的磨製穿孔石器、鐵器,推估年代在二千年至四百年前。

 

在陶飾方面,陳南榮表示,出土的有陶珠及陶環,陶環已見紋飾,而數量 多,變得粗大,另有陶珠出現,是雲林縣首次出土,由於陶珠是平埔族特有產 物,顯示平埔族在此生活。陳南榮並強調,出土古文物中還有難得一見的鹽 罐,與笨港文化層類似,還出現青花磁及疑似宋瓷,由於鹽罐及宋瓷都是大陸 特產,如果查證確實的話,可知當時和民族及平埔族以有貿易行為。由青花磁 片及帶有青釉的陶片,推測當時大陸漢人與斗六來往的年代,可能在宋元時代。

圖三、南聖宮發現的文物遺物

從南聖宮發現的文物遺物推測,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晚,距今約兩千 至四千年前,當時已進入金屬時代,可能有洪雅平埔族在此生活,或明、清時 代就有漢人在此來往。對於斗六高中陳南榮最近發現的斗六市番仔溝遺址十分 關切。

考古專家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益昌專程南下鑑定該遺址內涵,劉益昌分 析該地區使用的磚瓦片特別多,劉教授在地表上發現漢人使用的硬陶片、磚瓦 片特別多,形狀多變,厚薄不一均為手拉胚高溫燒製而成,手工十分熟練,在 番仔溝呈現出來的磚瓦質地判斷,可能與台灣南部的「歸仁十三窯」遺址有 關,但以舊遺址文化遺物來看,與南投縣內轆遺址又十分相似。

圖四、番仔溝出土的陶片

參考資料來源:https://dl.yunlin.gov.tw/cp.aspx?n=7277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