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
中國傳統崇神儀式衍生出陣頭,人們各種的神靈存在於大自然中,因此當有異象、天災出現時,便請求上天希望神靈不要降臨災害,而衍伸出拜天、崇神儀式。人們所貢獻各項美食、各種祭品,逐漸演變出音樂、舞蹈、或是繪畫等形式,陣頭也是在這樣的儀式中產生(李麗菁,2013)[1]。
陣頭源自於中國,隨著到臺灣移墾,漢人也將陣頭帶到臺灣。也慢慢形成宮、廟、壇等民間信仰,為酬神、祈福、慶祝、歌唱、遶境等歡慶活動而產生的內容,且發展出臺灣陣頭特有的風貌(蔡宗信,2004)[2]。
廖浩淳(2005)[3]則認為,在梁朝蕭子顯在《南齊書》卷11志第三樂中撰述:「角扺象形,雜技,歷代相承有也」。秦代以前以角扺稱為雜技,後漢時代稱為百戲,元代改稱把戲。民國以後,所謂雜技團則多被稱為技術團、武術團或是武戲團」。陣頭最早由雜技衍生而來,而雜技的起源,與古代人們部落間的爭戰、狩獵生活、農牧活動、以及宗教圖騰等是有相關的(2005)。
隨著明末清初從中國到臺灣的移居,先人們也將守護神,以及雜技帶進臺灣這塊土地,成為台灣傳統陣頭的起源。
台灣陣頭在1695年高拱乾編修的《台灣府志》中述及:
「過年,漢人遵循古禮禮俗拜神祭祖,客人至主人家作客熱情款待,天天因酒作樂至初五,從初一至十五皆有不同陣頭在大街上表演以供娛樂欣賞(引自廖浩淳,2005)。」。
可知臺灣陣頭在當時便已融合於農曆春節活動中,表演與各種不同的遊藝陣頭聯合,成為大型遊行隊伍,增加春節的歡樂、活絡熱鬧氣氛,其中也參入各式祈福、慶祝、歌唱…等歡慶活動,以娛樂大眾(2005)。
神明遶境時,常見文、武陣頭列於隊伍之中,增加遶境時的熱鬧性與神聖性,有些陣頭更具有實際的功能作用。五股開臺尊王過爐遶境時,所擁有的專屬陣頭,先鋒旗隊使遶境隊伍增加豐富的陣容,不僅有熱鬧遶境行列之功能,烏紅帽唱班、與轎班義工隊更有其在過爐遶境時之實質作用。
[1] 李麗菁(2013)。《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臺南職業陣頭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https://nanying.pixnet.net/blog/post/42924185,(引自2022.06.11)。
[2] 蔡宗信(2004)。〈臺灣高蹺陣之歷史淵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04),頁1-13。
[3] 廖浩淳(2005)。《台灣陣頭文創商品開發,以宮廟制服為例》,臺南市: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 李麗菁(2013)。《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臺南職業陣頭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https://nanying.pixnet.net/blog/post/42924185,(引自2022.06.11)。
[1] 蔡宗信(2004)。〈臺灣高蹺陣之歷史淵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04),頁1-13。
[1] 廖浩淳(2005)。《台灣陣頭文創商品開發,以宮廟制服為例》,臺南市: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石龜溪鳳山館獅陣(照片提供: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 連芳鳳山館獅陣(照片提供: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