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斗六舊城文資調查 飯後漫步:「斗六舊城」高齡者 的生活型態觀察與飲食探究

飯後漫步:「斗六舊城」高齡者 的生活型態觀察與飲食探究

Huang Maru
受訪者家中自主料理的菜色

計畫主持人:張岑瑤/創設系教授
本研究團隊:鄭喬澤/創設系碩士生、柯湧勝/創設系碩士生、施佳音/創設系碩士生

研究摘要
隨著時代的變遷,舊城區也面臨了各種挑戰,包括人口老化、經濟下滑和文化遺忘,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舊城的發展,也威脅當地飲食文化的傳承。許多年輕人離開了這個地區,尋求更多的機會,而留下來的長者們則面臨著生活困難和缺乏適當照顧的問題,及經濟壓力、健康狀況不佳或孤獨感,而間接改變了飲食習慣,這也對健康構成了風險。本研究藉由服務設計之文化探針法,以及本研究擬出的「用餐探針方法」,觀察與訪談長者的飲食生活型態,其透過社會設計在斗六舊城的飲食方面提供改變和創新的方法, 幫助長者改善生活品質,同時保留和傳承這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其中包含「社區支持和服務」、「家庭教育和支持」與「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架構總共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先蒐集相關資料,包括造成長者不健康原因,以及飲食的改善等文獻。
在第二階段利用結構化訪談以及焦點小組訪談分析使用體驗,分析出可能的潛在問題。
第三階段為驗證假設,使用觀察法了解現今長者生活不便之處,與使用服務體驗流程藍圖進行設計假說,最 終提出政府在政策的改善與現今服務設計的缺口。

研究流程圖
研究流程圖

研究內容與成果
研究發現長者的飲食菜色偏向自己煮,且少油少鹽,有油類的使用,也是藉由親友的推薦食用上等的高級油來烹飪;注重營養之外,也會注意健康飲食相關知識,並搭配維生素、維他命的使用,可謂是非常留意自身的飲食健康。但有部分長者沒有規律飲食的習慣,如此不規律的生活型態可能導致長者患上胃部、內臟器官的疾病。而環境的改變也會影響受測者的飲食意願,像是其中一位受測者劉阿姨在大熱天出門當義工,就產生因天氣 太過於炎熱而吃不下午飯的情況。本研究也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惜食廚房 」、「食物設計」的概念,提供了未來改善斗六舊城的飲食文化和照顧長者 的希望,而這些研究的實踐有望為當地的長者帶來實質的益處,並促進社 會的整體健康和發展。

擁有良好的用餐環境示意圖
擁有良好的用餐環境示意圖
受訪者的早餐與午餐
受訪者的早餐與午餐
受訪者家中自主料理的菜色
受訪者家中自主料理的菜色

研究內容與成果
本研究提出飲食社交活動,讓長者可以共進餐飲,這有助於減輕長者的孤獨感,提高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不僅關乎飲食,還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最重要的是每日飯後的規律運動;讓長者晚間飯後,可到雲林溪畔附近慢走運動,以創造更好的生活習慣。

斗六行啟記念館前的紅磚瓦老房舍
斗六行啟記念館前的紅磚瓦老房舍

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與實地觀察,得知長者的用餐以及飲食習慣,發現並不是所有長者都參與政府機關的飲食補助,其原因一方面是擔心煮菜環境的衛生問題,另一方面是認為自己沒有參與餐食補助的必要性。

夜間斗六舊城-雲林溪河畔:飯後散步畫面
夜間斗六舊城-雲林溪河畔:飯後散步畫面

本研究以服務設計角度建議,未來建立社區「惜食廚 房」可透過使用者旅程圖找出問題,並藉由服務藍圖所提出顧客動機,打造更卓越的社區服務模式,如連結當地小農,創造在地化的經營。

服務藍圖
服務藍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