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斗六舊城文資調查 雲林縣記者之家

雲林縣記者之家

Huang Maru
雲林縣記者之家 歡迎來到記者之家01
歡迎來到記者之家01
記者之家俯瞰
歡迎來到記者之家02

您好,我們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的學生,一起發掘『雲林縣記者之家』的歷史故事吧~

歷史脈絡

1960年代臺灣許多縣市紛紛建立記者之家,雲林縣記者之家也在此時原址重建落成。 雲林縣記者之家的記者是有加入記者公會的記者,當時他們的工作通常是從新聞事發稿開始進行,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會直接以電話聯繫寫稿。

新聞事的稿件通常只有基本的人事時地物。中午再由記者寫稿,下午兩點多時請助理寄稿至斗六車站送件南北。約在下午四、五點收到稿件由報社排版,若字體潦草會以電話詢問記者,最後在凌晨印製,早上出爐。

隨著媒體環境的變遷,地方報社面臨轉型和改變,因此雲林縣記者之家以及其他縣市的記者之家也面臨著關閉或改建的命運。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轉變,媒體形式的轉變將對地方新聞報導和報社運作帶來新挑戰和改變。而雲縣的記者之家很幸運的登錄成歷史建築,它見證了斗六的新聞業的發展,也是每個曾在記者之家內寫稿的記者的回憶。
                                                          #記者之家 #媒體環境變遷 #記者工作日常

民國50年

記者之家前身舊照
記者之家前身舊照

雲林縣記者公會第一屆理事監會發起籌建,建立基金除雲林縣政府補助外,並由雲林縣其他機關、學校、團體補助。


民國56年

記者之家落成禮
記者之家落成禮

民國56年9月10日,雲林縣記者之家完工,興建工程由謙光營造承建,新竹玻璃有限公司製作「儷光石」模型,並由建築師張忠雄、張雅雄兄弟義務負責設計。


民國101年

記者之家
記者之家

11月14日指定登錄為歷史建築。(開始具有文資身份)
登錄理由:
(一)為1960年代現代主義形式之建築風格。

(二)二樓連拱作法具特殊性。
(三)為雲林縣新聞事業發展之見證

(四)具再利用潛力。


記者之家火災
記者之家火災

民國107年

後方民宅發生火災,記者之家遭受波及。


民國113年

記者之家模擬設計圖
記者之家模擬設計圖

修復再利用計畫暨規劃設計於民國111年(2022)12月開始執行,將於民國113年(2024)完成。


建築特色

記者之家的外觀恰似『一臺鋼琴』,採用1960年代現代主義形式之風格。

早期記者之家的一樓作為辦公室使用,各報社的記者會在此辦公及寫作;而二樓作為儲藏使用。

一樓-  為典型宮廷風格,包括圓型窗(直徑約二公尺)及圓型側門(直徑四公尺)。

二樓-  二樓樓梯上方有一個圓型大窗戶(直徑約二公尺)及兩個圓型小窗戶(直徑約一公尺);而通往陽台的側門是直徑四公尺的圓型拱門,陽台採弧度優雅造型且十分寬敞。二樓天花板為內弧工法建造樣式。

爆米花天花板-  為石綿材質,呈現出粒狀的外觀(該材質在20至30年前曾廣泛使用,但因其有毒性,政府後來下令禁止使用)。

樑柱-  洗石子製成(該材料最初常用於官方建築或教育空間)。


記者之家大門上梁
記者之家大門上梁

一樓大門上樑鑲有「雲林縣記者之家」七個大字。


記者之家紅磚牆
記者之家紅磚牆

初期的記者之家外部未建紅磚圍牆,後來才新增。


記者之家籌建簡誌
記者之家籌建簡誌
記者之家奠基誌念
記者之家奠基誌念

左側石牌:奠基誌念。

右側石牌:記者之家籌建簡誌。


記者之家回憶照片04
記者之家庭院(1970年代)
記者之家內部(1970)
記者之家內部(1970)
記者之家後方宿舍
記者之家後方,記者宿舍(1970年代)
記者之家回憶照片17
記者之家正門(1970年代)


一位記者的故事:黃國雄

黃國雄
黃國雄

國共內戰遷台,成為記者與公務員

黃國雄先生於民國38-39年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因民國47年的823砲戰戰役中受傷退伍。由於對寫文章有濃厚的熱情,成為台灣新聞報的斗六特派記者,主要撰寫雲林的各種新聞。考上公職後成為中山圖書館的公務人員,結束記者的工作,以偶而投稿的形式持續撰稿。
 

雲縣記者稿件內容

黃記者收藏報紙剪報中圍繞著雲林的時事、好人好事、政治、學校、生活、建設等等,紀錄了身處雲林的生活情景,其筆下的稿件是1960年代的珍貴紀錄,當中也包含了記者節相關的記者紀錄。

退休與閒暇生活

民國84年,黃先生於65歲公務員退休後,成為救國團的講師,教授廣東話與應用文,同時是彰師大的客座教授,並於台大雲林分院擔任長期志工以及服務於各處。閒暇時間喜歡游泳打球,為乒乓球的國際裁判,也會協助雲林縣辦理相關的體育賽事活動,持續經營自身的興趣並投入服務社會。


斗六報報

>   斗六集錦

《斗六集錦》發表於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撰寫人為黃國雄記者,主要是社會新聞加上偏向褒揚人事的內容。

其中「役政優良,課長苦幹」的段落描述了斗六鎮的「役政優良」,並且提到了一位當時斗六鎮公所兵役課的課長—-廖添福先生,內容提及了他「不分日夜的加班,連星期天也在加班苦幹,這種負責的精神,確屬難能可貴。」,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與現在的不同,週休二日制實施至今已二十餘年,對於此類加班行為的態度與想法也有改變。

斗六錦集
斗六錦集

>   雲林飛絮

此篇報導於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二十日發表,由黃國雄記者撰寫。雖然標題寫了「雲林」,但背景幾乎都位於斗六。內容主要為社會時事與部分的政治批判。

雲林飛絮
雲林飛絮

>   斗六拾零

此篇《斗六拾零》的報導為民國五十四年一月二十八日所發表,由黃國雄記者撰寫。社會新聞,內容除部分描寫當地趣事外,其餘多為描述斗六當地政府機關、人民團體的行事作風。

斗六拾零
斗六拾零

>   欣欣向榮的斗六鎮
 
 
《 欣欣向榮的斗六鎮》報導於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發表,由黃國雄記者撰寫。報導內容涵蓋斗六鎮的優勢與政績、葉鎮長的政見與發展情形、鎮庫收支情況以及公共建設的展望。報導呈現葉鎮長短期施政成果及未來展望。

現代在生活中可以稍微發現過去發展的痕跡,例如報導中提及當時迫切需要解決人力過剩的問題,於是擴充了農地。現在斗六仍有許多種植中的農地,或許便是當時政策影響之下產生的。

欣欣向榮的斗六鎮01
欣欣向榮的斗六鎮01
欣欣向榮的斗六鎮02
欣欣向榮的斗六鎮02


回憶照片牆
回憶照片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