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斗六舊城文資調查 雲林溪The Yunlin River

雲林溪The Yunlin River

Huang Maru
雲林溪掀蓋整治、污水截流淨化之樣貌。(來源:自由時報)01

貫穿古今、流遍雲林、走進生活。雲林溪存在雲林人的生命中,從日治時期的投石惜福、洗滌衣物,到現今的自然生態、休閒娛樂、文化活動,雲林溪藉各式角度滲透進居民的生活,為雲林的核心景點。

雲林溪的貓
雲林溪的貓
雲林溪的白鷺鷥
雲林溪的白鷺鷥
雲林溪的狗
雲林溪的狗

認識雲林溪
走入雲林溪
漫步雲林溪,河畔步道上有人慢跑、散步,陶醉在清爽的空氣中。翠綠樹影下,可見游魚、白鷺鷥,生態豐富。

雲林溪的壁畫01
雲林溪的壁畫01
雲林溪的壁畫02
雲林溪的壁畫02
雲林溪的樹
雲林溪的樹

溪畔房子低矮,宛如守護者,將這裡與斗六城市喧囂的氣息阻隔開來。
水溝蓋上的插畫展現雲林溪的意象,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這裡是一條都市的溪流,一個放鬆散步、找回生活平靜的地方。

場域歷史變遷

清朝
紙上雲林溪
清代《雲林縣採訪冊》之中記載,「尖山坑溪源發於打貓東堡之大平山,由溪邊厝南至『斗六溪』轉西過 北勢田頭莊與庵古坑溪匯合。…」,將今雲林溪稱為斗六溪。

《雲林縣採訪冊》。(來源:典藏臺灣)
《雲林縣採訪冊》。(來源:典藏臺灣)

日治
雲林溪的日常生活
「斗六の街裏」,作者為石川欽一郎,筆名欽一盧。內容描寫,斗六的街端,在去公會堂的橋下有洗衣女工,伴隨著微弱的流水量。其水會使家鴨群互相推擠,而牛車在這水流中列隊通過。河道兼用,十分方便。
由於斗六公會堂緊鄰雲林溪,此段文字即是在描寫雲林溪的風光,雖然水流不多,卻也能提供居民洗衣、養鴨,甚至能通行牛車。

斗六の街裏 ,欽一盧(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斗六の街裏 ,欽一盧(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雲林記〉第五章「路門離愁」,描寫作者臨行前所見的斗六景色。起著大霧的清晨,站在斗六大橋上遠望,可以見到陳林氏宅邸,以及在雲林川岸漫步的白羊,在橋下則有髮際裝飾著月來香的婦女們,在河岸旁洗衣。
雲林川的下游則橫亙前往大崙的鐵路,時有製糖會社的列車,轟隆隆地通過雲林鐵橋,一旁則有石造的雲林橋,橋的對面則是青翠的甘蔗園,以及色彩鮮艷的蓖麻林。透過作者生動的描述,可以一覽日治時期斗六地區的市街與田園風光。

雲林記 ,西川滿(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雲林記 ,西川滿(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械鬥
透過「番仔溝遺址」、「社口遺址」,我們可以知道斗六史前時期的人類生活,經過鄭氏治台、清領時期,斗六的人口越來越多,人們開始相互爭奪資源─搶水、搶土、搶物資,發生許多械鬥,因而在社口附近有許多「慈善堂」、「大眾公」、「萬姓祠」等祭拜孤魂野鬼的廟宇。

社口公祠
社口公祠

丟石祈福
在明治39 年(1906 年)《臺灣日日新報》〈斗六街奇習〉的文章中寫到,在農曆5 月5 五日斗六街居民會在雲林溪河床位置,分成兩派人馬以一方代表疾病角色,另一方代表驅逐疫病的形式進行丟擲方式進行比賽;但在過程中常會造成參加人員受傷,因此後續由警察到場取締與禁止石擲習俗的舉行。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 7月 3日。(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 7月 3日。(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民國
水患
民國時期的雲林溪,曾多次受到嚴重水患影響,沿岸屋舍受損,河堤護岸被沖毀,成為當時斗六地區一大隱憂。
民國 48 年 (1959 年 )8 月 7 日臺灣中南部地區因強大的西南氣流造成嚴重的水災,導致斗六、虎尾、土庫、北港等地造 成嚴重的災害,雲林溪的護岸被沖毀,造成周邊地區每逢下雨就氾濫成災。當時斗 六公園內的單位包含縣議會、縣黨部、青年育樂中心、刑警隊、民防中心、軍友社 等,皆飽受水患之苦。
從當時的報導可以看到雲林縣議會受 到水災影響將休會,待臨時大會商討水災善後問題。隔年 8 月 1 日八一水災再度造 成斗六地區嚴重的水患,因此民國 51 年 (1962 年 ) 雲林縣政府與斗六鎮公所擬訂 2 年計畫來整頓雲林溪,顯現當時雲林溪流域水患問題急劇且困難。
隔年 4 月 22 日《臺灣民聲日報》第五版 報導中提到,為了疏濬雲林溪河道工程,雲林縣政府曾清理河道長年被傾倒的垃圾並割除違規種植的農作物,以利進行相關工程。 不過不到半年的時間,附近的居民又故態復萌,因此縣府將採取強制執行取締違規。從 這則報導中反應出當時民眾對於公共衛生以及環境保護的觀念不足。

1959年八七水災的雲林。(來源:濁水溪文化記憶庫)
1959年八七水災的雲林。(來源:濁水溪文化記憶庫)

汙染問題-加蓋
雲林溪因為家庭廢水和河兩岸的攤販把污水排進去,所以越來越髒,市民聽說要加蓋,無不額手稱慶,可以不用再忍受那股臭味。
斗六人說,雲林溪會加蓋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眼不見為淨,蓋起來就看不到雲林溪的髒污。第二個斗六市區車太多,停車場太少。

雲林溪加蓋工程。(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雲林溪加蓋工程。(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掀蓋計畫之工程規劃
雲林溪全長約3公里的河流分3段同步施工,以「治水防洪」、「都市再生」、「生態親水」、「產業繁榮」為主軸,希望將斗六打造成「古都小鎮、水岸風情」。
並在上游建造「斗六礫間淨化廠」,自然淨化處理設施、親水的設施、完善的步道等工程,都讓雲林溪換然一新,讓潺潺流水與自然生態再次環繞斗六市街,讓斗六進化升級成為更美麗的水岸城市。

張麗善踏勘雲林溪掀蓋段水環境景觀工程。(來源:雲林縣政府)
張麗善踏勘雲林溪掀蓋段水環境景觀工程。(來源:雲林縣政府)

雲林溪礫間水質淨化場每天處理1萬5000噸污水,上游的污水經由這套設備處理完成,並配合下游設置箱涵汙水截流,污水不再排入渠道中,中、下游污水則送到斗六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污水經過處理後也讓雲林溪變得乾淨,甚至恢復到以往清澈水體的環境,市民記憶中的惡臭也不在了,也讓觀光的遊客能夠感受到斗六古都小鎮、雲林溪水岸風情。遊客若想了解淨化原理,可以沿著生態藝廊,藉由環境設施解說牌,認識礫間淨化廠污水淨化過程。

雲林溪中游掀蓋段景觀美化工程之樣貌。(來源:雲林縣政府)
雲林溪中游掀蓋段景觀美化工程之樣貌。(來源:雲林縣政府)

掀蓋計畫之現況
雲林溪掀蓋整治、污水截流淨化之樣貌。(來源:自由時報)

雲林溪掀蓋整治、污水截流淨化之樣貌。(來源:自由時報)02
雲林溪掀蓋整治、污水截流淨化之樣貌。(來源:自由時報)02

重要人物
清日
林爽文
發起抗清行動,為清朝台灣三大民變之一,其中一地點為雲林溪旁

林爽文
林爽文

西川滿
日本福島縣人,曾於作品雲林記中描寫雲林溪風 光,為雲林溪留下日治時期的紀錄

西川滿
西川滿

石川欽一朗
日本靜岡縣人,曾於作品斗六の街裏描寫雲林溪風光,為雲林溪留下日治時期的紀錄

石川欽一朗
石川欽一朗

民國
加蓋計畫
許文志
民國71年雲林縣長,計畫雲林溪加蓋,建成夜市和公園

許文志
許文志

李進勇
前雲林縣長(第10任,民國103年),於105年啟動雲林溪掀蓋計畫

李進勇

張麗善
現任雲林縣縣長,接手雲林溪掀蓋計畫,於112年5月完工。

張麗善
張麗善

場域功能
過去
洗衣/丟石祈福/挑水種菜(灌溉)/飼養牲畜(鴨、牛等)/休憩遊玩
現在
都市再生/生態保育/居民休閒/遊客觀光/辦展、舉行活動

場域定位
過去
古坑鄉與斗六市界河/供居民生活起居所使用/四周的商店促進觀光
現在
兼具休閒遊憩綠美化的優質排水環境/促進觀光產業發展/提升在地認同感、社區向心力

關於雲林縣與雲林溪價值
01雲林縣的歷史(地圖)
「雲林」之為地名在歷史記載裡有兩處,為林圯埔(今竹山鎮)和斗六。而林圯埔於光緒十三年,設雲林縣治於此,建立雲林縣城,為東西交通之要衝,故又稱前山第一城,因縣名大於地名,當時林圯埔曾改稱為雲林。

雲林縣的歷史(地圖)01
雲林縣的歷史(地圖)01
雲林縣的歷史(地圖)02
雲林縣的歷史(地圖)02

02雲林溪價值
雲林溪流經斗六地區,清代護城河,日治以雲林溪流域為城市發展核心,見證斗六市街發展。
早期供給居民生活用水,還發展出獨特習俗,沿岸也相繼發展,成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民國後,一路上水患與汙染整治問題呈現雲林溪與當地相處的歷程。

雲林溪的壁畫01
雲林溪的壁畫01
雲林溪的壁畫02
雲林溪的壁畫02

掀蓋工程完成後,雲林溪兼具生態與景觀,許多文藝活動於河畔遍地開花,嶄新的雲林溪再次與斗六人建立羈絆,依然世世代代陪伴斗六市。
雲林溪不停地改變,周圍具有文資價值的景觀有些被保存有些被淡忘,面對不斷改變風貌的斗六市,乘載斗六遊人、學子、居民的共同記憶的城市之河,雲林溪依然不間斷地流動,繼續吸收、製造、成為斗六的一部分。

雲林溪沿岸風景
雲林溪沿岸風景

雲林溪現況
01雲林溪的再利用
掀蓋工程讓雲林溪重見天日,河岸鋪設步道與圍欄,提供民眾休閒運動,不定期舉辦雲林溪相關藝文活動。在雲林溪水岸公園處在河道上設有大石板,可近距離接觸雲林溪,成為斗六親水空間。
結合周圍的行啟紀念館、三小棟、中山圖書館等,串接斗六舊城區的文化資產。
雲林溪成為貼近斗六市民,集結生態、景觀、休閒、文化、藝術的城市之河。

雲林溪沿岸現狀
雲林溪沿岸現狀

02歷史風貌保存現況與課題
斗六舊城的發展和雲林溪息息相關,如今雲林溪掀蓋完成,看似還給雲林溪乾淨,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卻仍存在著值得關注的課題。

雲林溪路線
雲林溪路線

根據居民記憶中,橫跨雲林溪橋梁是由竹子搭建,現都改建為水泥,全新的設備看不見歷史痕跡。橋邊有看板介紹雲林溪的歷史,但較不明顯且在戶外風吹日曬,資訊傳播性較不足。

雲林溪牛墟橋01
雲林溪牛墟橋01
雲林溪牛墟橋02
雲林溪牛墟橋02

斗六沿著雲林溪發展,雲林溪周邊成為重要歷史風貌。但目前雲林溪和周遭文化資產並未整合,有些文化資產甚至被棄置。無法得知周邊文化資產之間的關聯性。

雲林溪整治過後,溪流已恢復生態,但部分溪流依然被堆放垃圾,河川骯髒、惡臭不斷。

雲林溪沿岸文化資產
雲林溪沿岸文化資產
雲林溪沿岸風光
雲林溪沿岸風光

線上繪本展​ – 誰把溪流變黑了

以舊照片及手繪方式呈現。以手繪整條雲林溪為主軸,並搭配周邊建築,加上居民的記憶象徵

在雲林溪的清清溪水中,住著烏龜和小魚這對好朋友。每天,他們在清澈的溪水中游來游去,認識了很多動物朋友。

有一天早上,小魚發現眼前一片漆黑,嚇了一跳,連忙叫醒熟睡的老烏龜。老烏龜驚叫著:「放我出去!快啊!」小魚趕快帶著老烏龜浮上水面,並躲避著四周的障礙物。回到水面後,老烏龜才平靜下來,緩緩地說:「以前,我被關在黑暗的地下二十多年,那段日子看不到太陽,還時常聽到車子轟隆的聲音,那種日子真的很難熬。

老烏龜回憶起往事,語重心長地說:「以前的雲林溪很清澈,但後來,溪水的上方被蓋住,溪流被埋在黑暗下。」「直到2016年,居民和政府決定掀開蓋子,讓雲林溪再次見到陽光。 那天我們還在蓋子下面辦了一場歡送派呢!」

「我有聽青蛙叔叔說過,溪水重新見到天後,越來越多人來這邊散步、抓魚、抓蝦,大家開始重視生態,也讓雲林溪變得更乾淨!」

「以前的孩子會在溪邊打球玩耍,媽媽們提著掃把趕孩子回家,鄰居們感情很好。大家會互相串門子,一起分享食物,就像一家人一樣。」

「還有啊!以前天興宮每次有祭典時,都會有小販來擺攤,還有布袋戲可以看,尤其是一個山東爺爺的饅頭,那個紅豆三角饅頭,有夠好吃。」

「為什麼水變黑了呢?」
「可能是因為溪水的氧氣變少了,有時候會讓水看起來黑黑的。現在有很多人一起關心溪水,讓生態變好,這樣大家生活品質也能變得更好!」

「沒錯!只要我們一起努力,雲林溪一定會越來越美麗,也會有更多動物和人類來這裡做友。」
「我也要好好愛護這條溪,讓更多朋友住在這裡,一起快樂地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