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說到楹聯上有「國姓」兩字,還有透過窗櫺縫隙,隱約看見內殿似乎有甘爺和萬爺的身影(【圖3-1】)。回來之後,開始尋找相關的文獻資料,力圖證明楹聯上的「國聖」(kok-sìng),應該就是國姓公的「國姓」(kok-sìng)。
不過,萬萬沒料到,不查資料則已,一查資料驚人!
原來,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國聖」的尊號,並不是專屬於國姓公所有。根據翁佳音的研究,他以花蓮國強里的延平廟為例,說明日本時代大正年間該廟主神被登錄為鄭成功,但在清末時的魚鱗圖冊資料則記載為十六股的「聖王公」或「國聖王」。翁佳音指出,這裡的「聖王公」或「國聖王」是同一尊神,原本應該是廣澤尊王。臺灣民間傳統稱「聖王公」者有二,一者為漳州系統的開漳聖王陳元光,一者為泉州系統的廣澤尊王郭洪福。花蓮國強里的延平廟在清末魚鱗圖冊紀錄的「國聖王」,是因為「郭聖王」、「郭姓王」的異體書寫,傳統民間文書中,「國」等於「郭」,「聖」等於「姓」,經常被交叉使用,17世紀的文獻中甚至有將「國姓」鄭成功寫成「郭信」的例證。全臺灣各縣市唯有花蓮沒有廣澤尊王是很奇怪的現象,翁佳音的解釋是,因為原本的「聖王公」、「國聖王」,都讓位給了鄭成功(國姓王、國姓公),特別是在193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實施臺灣民間宗教的改革,宜蘭、花蓮一帶有不少宮廟議決燒棄關帝、玉皇大帝,改祀日本人可以接受的孔子、鄭成功之例(【圖3-2】) 。如此看來,這副「聖本希賢紀律綱常稱國聖,王原自庶克明峻德開漳王」楹聯上寫的「國聖」,寫的應該就是安霞宮的主神「聖王公」開漳聖王了。
不過,我們還保有一絲希望,就算楹聯上寫的是開漳聖王好了,那也是1968年的楹聯了,說不定內殿劍官、印官真的是甘爺與萬爺,也就是說,在更早之前,安霞宮還是曾經供奉過國姓公的,只是「開臺尊王」鄭成功不知道什麼原因被人家「請」走了,但兩尊脅侍神還被留在廟裡面。於是,我們鍥而不捨地再一次走訪安霞宮,希望能一探內殿劍官、印官的廬山真面目。
第二次的田野調查,我們很幸運獲得安霞宮主委徐先生的允許,進入內殿瞻仰開漳聖王與聖王夫人的威儀,同時也得以一探究,到底持劍、捧印的劍官、印官是不是甘爺與萬爺?很遺憾的是,從外觀上來看,雖然持劍的劍官有長長的鬍鬚,不是一般的劍童,但仔細端詳金身模樣,並不是萬爺雙眼圓睜的威嚴形象(【圖3-3】)。至於捧印的印官,頂上所戴為類似內監的冠帽,也絕非是相貌不凡的甘爺樣態(【圖3-4】)。至此,我們可以斷定,目前安霞宮確實找不到有關「開臺尊王」的身影。
然而,事情還是有一絲峰迴路轉的可能,1964年12月,謝石城、陳俊良、何連欽、何又樸等人編輯出版過一本《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上面記載安霞宮供奉的神明(【圖3-5】)為:
奉祀主神:開漳聖王、聖王夫人。合祀觀音佛祖、關聖帝君、開臺尊王、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太子爺、土地公。
這份資料,廟方管理人陳先生手上也有,不過他僅有影印安霞宮的頁面。他也不清楚為何這份資料上,還寫著安霞宮奉祀「開臺尊王」。後來,我將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上的數位典藏《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 ,整本列印下來贈送給廟方,為「開臺尊王」國姓公或許曾經短暫出現在安霞宮裡,保留最後一個微小的可能性。
談到《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在嘉義大林的章節,述及了另一座主祀慚愧祖師的「佛方宮」:
奉祀主神:慚愧祖師。合祀池府千歲、關聖帝君、五穀王、天上聖母、開臺尊王。
看到這樣的紀錄,當然就是要實地去一趟佛方宮,才知道究竟有沒有供奉「開臺尊王」啦。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