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

Huang Maru
訪談過程

研究摘要
浮生六記,借用清代文人沈復的散文名稱。「六」代表斗六及本次活動的六個街角據點。本次展覽欲傳達每個小人物、常民的日常生活,都 能反映當時代的社會風氣,透過這些生活的總和,瞭解斗六的歷史變遷 及脈絡。而這條貫穿斗六歷史道路的太平路,就是斗六在地居民的生活見證者。

本次展覽將以「斗六・印象」為主題,帶領民眾思考「對斗六的印象為何」,每個人待在斗六時間的不同,可能是短暫居住在此地區,又或者是長年定居在這。那麼,真正的斗六相貌為何呢?這份答案,只能等您來探索。

展覽內容將以三個小主題呈現。分別為職人·印象:過去的技藝、匠 人精神;太平印象:過去太平街的繁榮盛世;公民・印象:斗六在地居民集會的重要場所。藉由這些印象,讓來參觀本次展覽的各位,能夠對於斗六地區有更多的了解。

欲透過此次活動,將斗六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進行系統性典藏,不再以碎片化的形式散落於各個地點,以便下一個世代能深入了解及欣 賞過去斗六的風采,形成斗六人文特色,並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啟發未來的斗六住民,讓他們在故鄉中找到連接過去、現在並展望未來的方 法,為家鄉添加一份力量。

研究內容與成果
行啟記念館
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101號

浮生回憶:六章之旅
行啟作為此活動核心基地,導覽活動也是從行啟出發徒步繞行太平老街一圈,途經五個街角博物館,讓參與民眾共同回顧屬於斗六舊城的懷舊影像。
並且可以透過走讀活動或自行造訪六個街角博物館,了解每個館舍的記憶與故事後,在蓋章處蓋上該館舍專屬紀念印章。

紙農書院
雲林縣斗六市雲中街12號

DIY 手提燈籠
藉由製作手提燈籠的方式,讓民眾體驗與紙藝相關之傳統技藝。手提燈籠所使用的材料皆為可再生紙張及環保材料,在體驗過程中不僅可以 深入了解紙藝文化,更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於環保的概念,同時提供一個機會,探討如何在文化傳承和藝術創作中融入環保元素。

中央布莊
雲林縣斗六市中山路31巷11號

春仔花手作活動
春仔花作為傳統婚禮中的髮飾,對於辨別女性親戚長 輩的身分類別來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次體驗活動以女性的角度切入藉婚嫁女性飾品工藝、中央市布莊剪裁工藝帶入嫁妝主題,並著重在十二禮、布莊文物的 展示介紹。

福德宮
雲林縣斗六市成功路2號

互動連連看
藉由連連看的方式,將民眾從福德宮的視角帶到整個太平老街,描繪出福德宮與太平老街之間的關係。 遊玩過程透過閱讀展版與卡片後方的文物資訊,尋找相應之貼紙,並將其貼至卡片上,即為成功!完成後還可將小卡片帶回家。

劉仁德老宅
雲林縣斗六市太平路185號

關於劉仁德老宅
劉仁德老宅見證了家族產業的繁盛及沒落、老屋的閒置及再生,因此本館舍之活動欲串連建築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將老宅的歷史局部照片做成透卡,讓民眾自行在屋內開放空間進行照片比對,並可以在對應的修復位置拍照進行互動。

新光紡織社
雲林縣斗六市太平路217號

手作彫刻印章
藉由在橡皮磚上雕刻的方式製成印章,讓民眾體驗雕刻手感,活動過程中介紹主要的兩種雕刻手法:陰刻、 陽刻,從實作進而認識匾額雕刻的技法,使前來的民眾 能一同體驗,並藉此了解匾額刻字的過程。

三大主題
三大主題

職人・印象

在「職人・印象」中,您可以觀賞傳統技藝,並在每個街角館發掘不同的故事。這些職人們在因緣際會下於斗六落地生根,保存了在地傳統文化與技術,且與在地有著深刻的連結與感情,漸漸的,成為在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並藉此凝聚地方認同。在更進一步了解街角館的過程中,您會發現這些技藝及記憶正面臨著沒落、無後代傳承的難關,在時代更迭中,這些斗六的「職 人·印象」,在斗六人的腦海裡已漸漸模糊不清。

● 行啟紀念館
行啟記念館是為紀念天皇裕仁來臺,約昭和2年(西元1927年)所建,其建築樣式為傳統木構造,台度則採洗石子樣式,整體建築以紅磚搭配日式黑屋瓦為主。但在斗六在地居民的印象中,它卻更偏向是公民集會、講演場所,因為行啟記念館不只曾進駐地下水公司、嘉義監理站等不同單位,也曾是軍公教福利品中心。現 今周邊有文創餐飲、三小市集、青創基地等進駐,將行啟記念館的公民印象,深深烙印於居民心中。

公民・印象
在斗六舊城的場域中,行啟紀念館扮演著公民集會、講演場所的角色,直至今日,身在歷史空間,它仍能生動描繪出公民集會與文化活動的歷史場景,體現當時社區的緊密連結。行啟紀念館因而刻畫出斗六的「公民·印象」。

●紙農書院
傳統工藝產業如何與時俱進?職人精神如何被看見及重視?在雲中街生活聚落中,有一群人正嘗試尋找方向與答案。其中紙農書院以紙工藝為主題,除了運用藍染、梭織、造紙三項傳統工藝, 也與雲林在地農作廢棄物的纖維結合,為傳統技藝注入生命力, 成為特色文創手作體驗。在紙農書院除了可以瞭解紙工藝的知 識與就地取材的精神,同時能參與DIY手提燈籠活動,將此趟文化小旅行的回憶帶回家。

●新興彫刻社
新興彫刻社的老闆曾是嘉義風雅軒的學徒,後回到太平路上開業至今,成為在地的老字號。匾額在中華文化中代表尊敬,彫刻 技術、書法藝術及裝飾元素皆蘊含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 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在居民的心中,彫刻社扮演著傳承在地傳統的角色。然而,新興彫刻社自二十年前停止收徒以來,其傳習狀況反映了傳統產業的凋零與沒落。若您造訪新興彫刻社,將可 體驗橡皮印章雕刻,您可選擇陽刻或挑戰高難度的陰刻,期盼您 對於雕刻工藝有新的體驗與感受。

太平・印象
太平街從清朝開始即為市集攤販的聚集地,當時可謂十分繁榮昌盛,福德宮也是從清朝開始便佇立於此。因歷經多個朝代與政權的更替,太平街多種風格的歷史建築及其交錯的文化脈絡,建構了人們對於太平街的第一印象。在「太平・印象」中, 除了福德宮珍貴的文獻與文物,常民生活記憶也是書寫斗六歷史的重要篇章,在劉仁德老宅中,您可以藉由劉氏家族史的視角,發現斗六的不同樣貌。若您問起在地耆老「太平·印象」,斗 六人對於市場的記憶是不可取代的,民國初年以來,中央市場便是斗六的攤販集散地,在沒有現代商場的斗六,它是許多人來來往往、賴以維生的歷史空間。每個斗六人對於「太平·印象」 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共同的歷史記憶,因為具有價值而應該被保留下來。

●中央布莊
中央市布莊過去曾為德芳洋品店,因此在過往的市場時光中, 曾有一段經營嫁妝百貨的歷史記憶。本次展覽透過第二代老闆的口述,帶領大家再認識過去傳統婚嫁的禮俗與寓意,除了聆聽上一輩的故事與生活樣貌,亦可藉由探索不同世代的價值觀,來理解當時婚嫁習俗的文化脈絡,一同尋找何謂「永結同心」「鸞鳳合鳴」的結婚意義。

●福德宮
臺灣的福德信仰於清朝開始蓬勃發展,在此時代背景下,斗六的福德宮於康熙年間創立,成為今太平大街歷史最為悠久之建築,一旁亦有不少具代表性之石碑。歷經日據時期的信仰限制, 福德宮一度荒廢,民國時期至今仍致力於修復、還原歷史記憶, 可見福德宮在居民心中仍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 劉仁德老宅
劉仁德生於光緒13年(1887年),積極開墾斗六在地,成為當時斗六赫赫有名之地主。劉氏家族於雲林事件後,自溝仔貝遷 徙至太平路現址定居、營商。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老宅見 證了家族產業的繁盛及沒落,建築樣式設計融合大正時期洋式風格、古典雕飾以及日本與西洋建築思維,近期的老屋再生計畫為劉仁德老宅延續了新生命。

活動地圖
活動地圖

紙農書院

歷史脈絡

文創基地「雲中街生活聚落」
在日治與民國初期為公家機關及警察宿舍。然而歷經時光流轉,即將被大家遺忘之際,在劉銓芝老師的提議和帶領之下進行全區保存。最後成功保存並且吸引許多紙農書院與凹凸咖啡館等優質商家進駐,共創一個「多元」和富有「生活感」的聚落。

紙農書院
紙農書院與雲中街
紙農書院坐落於雲林斗六的雲中街,原是郡役所及舊警察的宿舍。位置是宿舍群的第12號房屋,它的前屋主為鄭緝熙先生,有位小十歲的妻子,而當時雲中街普遍有「老官娶少妻」的說法,另外之前還有段女方要 鄭先生給豐厚的禮金才讓女兒嫁給鄭先生的故事。

女婿的樹
紙農書院後院的樹背後還有一段故事,那便是鄭緝熙先生要娶鄭婆婆的時候,送給丈母娘一棵樹,那便是所謂的金剛纂(火烘、火巷),傳說中治肝病治百病的樹,鄭先生說送這棵樹要讓丈母娘長命百歲,吃了會健康,除此之外這裡的住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都很長壽又很會唸書。

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以「零到一」和「就地取材」為基礎,主要使用農業廢棄物來製 造紙張。體現了經營項目和教育推廣活動中,符合「Made in Taiwan」 的趨勢,並致力於在當地建立獨具特色的手工藝聚落,透過傳統技藝和 手工課程,鼓勵人們參與紙藝生活。並希望能透過此次的DIY手提燈籠活動,使得斗六居民更加認識雲中街及舊城區,利用剪影的巧思,呈現出斗六舊城區風貌,並以導覽介紹輔助,推廣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工藝。

日式建築陳設1
日式建築陳設1
日式建築陳設2
日式建築陳設2

文物展示
為早期埋藏在雲中街廢棄日式建築之中的歷史文物。 在歷史建築重建時被發現,與其他見證雲中街經歷之文物一同被保留下來。

遺留砲彈
遺留砲彈

中央布莊

前言
商場,人類交流與交易中心。商場內能買到布料、衣服、枕頭等家庭日常用品。再到隱身於商場內的手工藝與傳統文化。例如:衣服的手繡技術和嫁妝十二禮等。商場除了民生的需求,也是技術的留存地。
然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商家必須應對。曾經是德芳洋品店的中央市 布莊,在過往歲月中有一段經營嫁妝百貨的記憶。透過第二代老闆的口述,認識過去傳統婚嫁的禮俗與寓意,找到上一輩「永結同心」「鸞鳳合鳴」的結婚意義。

歷史沿革
1907年以前第一代曾女士在尚未開店,是以流動包袱的方式進行零售販賣。主要以針線以及布料等作為商品。由火車往返雲林斗六與彰化和美,親自採購後再帶到現今的斗六地區進行兜售。
1907-1976年斗六市場落成(中央商場前身),因此開始由流動包袱轉 變至店面經營,經營初期主要以替顧客打毛衣以及其他毛線織品做為 經營項目。隨著日治時期布料的引進,帶動台灣地區布莊行業的蓬勃發 展,中央市布莊也有了基本雛型。當時除了販賣布匹外,仍有替客人訂製衣物的服務,開始轉為使用布匹為客人製作。當時除了一般的服飾訂製,也有些顧客會選擇訂製嬰兒的衣物做為嫁妝禮品,隨著商品與服務內容擴大,店內也開始經營嫁妝百貨以及舶來 品的販售。
1976年-至今1976年到1979年,中央市場歷經改建,變成如今的中央商場。隨著轉型,中央市布莊也引入當時的成衣商品進行販售。

嫁妝文化
禮俗一直以來便隨著時代背景的轉換,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變化。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因少子化、都市發展 與生活節奏變快等。多樣因素的影響下,許多人為了因 應快節奏,使生活型態逐漸變得速食化。這樣的變化與過去婚嫁習俗中的隆重繁雜有所衝突。例如:提親的環節,又分為議婚、提親及說親三個部分。高效的生活運 作下,與以往不同。如今的結婚可以簡化至僅需去戶政事務所登記,便是合法的夫妻關係。這也使得婚姻的意 義變得更貼近法定的伴侶關係,在心靈上的伴侶關係 則變得較為薄弱。興許,透過了解傳統婚嫁禮俗中的儀式與意義,能了解一種不同於速食化,更為長久或穩定 的婚姻關係。禮俗固然繁雜,但在習俗的背後卻有一定的意義與寓意。十二禮在過去的婚嫁習俗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隨著結婚家庭做修改,有分為小至六禮,更甚者有二十四禮的差異。其中,以女方十二禮為例,從中了解十二禮的代表意義。

訪談過程
訪談過程

展示文物

長裙
長裙

名稱:長裙
製造年份:1950
尺寸:68×35(cm)
類型:織品
文物敘述:曾女士日常所穿的長裙,使用織布機手工製作而成的。曾女士特別喜愛紅色,因此經常將紅色作為主色來選擇製作衣服。這條長裙腰部採用鈕扣 固定,側邊配備拉鍊,而長裙下擺部分則巧妙地設計了伸縮功能。

吊帶褲
吊帶褲

名稱:吊帶褲
尺寸:55×30(cm)(加細長)
製造年份:1970
類型:織品
文物敘述:曾女士為她的兩個兒子製作了吊帶褲,分別為老闆和老闆弟弟各一件。腰部內側有固定皮革的釦子,而皮革與調節扣相連,透過調整扣可以調整繩子的長度。

毛線色樣(色票)
毛線色樣(色票)

名稱:毛線色樣(色票)
尺寸:44×36 (cm)
製造年份:1950
類型:織品
文物敘述:曾女士手工織製的毛線樣品,過去曾在製作毛衣販售時,作為樣品供顧客挑選,再由曾女士客製化製作。

披風
披風

名稱:披風
尺寸:70×30 (cm)
製造年份:1970
類型:織品
文物敘述:曾女士為孩童時期的老闆手工製作的披肩,當時店內開始以布料代替毛線編織,選用兩種不同布料, 以內外兩層製作,外側以白鶴、松樹、 山脈、花卉等喜氣圖案作為裝飾。

福德宮

歷史展示
福德宮位於斗六市區人潮流動最頻繁的太平路與成功路交叉口,據記載,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已有約三百年的歷史,為斗六市歷史最悠久 的廟宇,見證著斗六市的發展與變遷。福德宮祀奉福德正神,是管理土地之神。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與地方居民的連結更為深刻,讓福德宮得以在三百年間持續香火鼎盛,是當地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具有著極佳的歷史與地理位置優勢。

1930年代斗六街景
1930年代斗六街景
2023年斗六街景
2023年斗六街景

官帽
想知道神明的層級,透過其頭戴的神帽便可略知一二。斗六福德宮的土 地公神像本體配戴五福帽,五福帽為官帽的一種,也是地方行政神的象徵。其特徵在於帽前有五瓣,可招來福、祿、壽、喜、貴五種氣。如今許多土地公除了原本的官帽,又額外加上了金閃閃的宰相帽。這樣的升格有多種可能原因,因過去佩戴宰相帽須受皇帝敕封,有一說是與早年「嘉君遊台灣」的傳說有關。另外地方弟子金榜題名、或者戰後大家樂盛行 時期信眾還願,都有可能是土地公升格的原因。斗六福德宮的土地公升格宰相帽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傳聞早期台灣只有三尊土地公能有此殊榮。其升格原因可能與斗六虎溪里張覲光,在光緒年間中進士有關。

供桌
仔細觀察廟宇的供桌,會發現下桌無法收入上桌內部,與傳統的頂下桌 的規制有所不同。對此地方有一說法,傳聞斗六福德宮的供桌與八仙桌皆來自現已被拆除的涵碧樓。若再細看虎邊下桌的桌腳,可看見其寫有 「虎溪里弟子張錫琦德犯修仝敬獻」,張錫琦為日治時期斗六實業協會長、戰後雲林縣議員,熱忠地方事物且多次參與宗教活動。若斗六福德 宮的桌案真來自涵碧樓,以張錫琦之社會地位確實有將其移至廟中的可能。其真相為何,則需要更多探詢了。

參拜流程

參拜流程
參拜流程

碑石
廟宇虎邊外側的現有一文物展示牆,牆上鑲有兩塊清代的古碑,分別為「裁汰冗員碑」和「禁止擄搶碑」。兩碑皆立於道光25年,裁汰冗員碑為斗六門分縣縣丞姚公為限制增添衙役人數及俸給之標準,總街共同立碑, 公示民眾,以免濫沒,杜滋弊端。禁止擄搶碑則為斗六門分縣,据生員總理、張肇基等,呈斗六街近有地棍,自 稱縣差,常在街中曲巷,幫夥擄剝,因此朝廷特勒此石碑禁止此類行為。這兩塊石碑雖與廟宇本身的歷史無 關但年代久遠,在過去曾被當做廟宇後方的水溝蓋使用,戰後才被重新發現保存,並於民國七十年十月將虎邊外側,原日治時期的信息公告欄改為文物展示牆對 外展示。

拜亭
拜亭通常設於正殿之前,顧名思義為提供信眾祭拜的地方。一般為大廟或香火鼎盛之廟宇才會設置。斗六福德宮原本未設拜亭,在《雲林縣採訪冊》中有記載其規 制為兩進西向,昭和三年度末斗六市街地現況圖和 1930年代的老照片中也可見到廟宇前方為空地和建 築。根據廟方口述,二末期時廟宇前方曾修築防空洞, 戰後拆除並於民國67年3月募捐築建拜亭,形成當今樣貌。

廟宇傳統彩繪
2019年廟宇傳統彩繪裝飾歷經大翻新,由何松璧老師一人繪製,歷時九個月。何松璧老師為福德宮委員之 一,據廟方描述,當時老師是被福德正神擲筊選中,且 作畫靈感是由福德正神托夢而得到啟發,所以將門神、 壁畫多處進行重新繪製。

拍攝者/周慶隆
拍攝者/周慶隆
廟宇配置
廟宇配置

仁德老宅

展覽介紹
劉仁德家族龐大,目前的牙醫第三代,在104年向親戚購入185號後, 於110年進行老宅的修繕,我們將以家族史及老宅修繕為主題,首先簡介劉仁德家族,仁德老宅修繕契機及老宅修繕過程及未來展望;我們將 透過照片、文件和視覺元素,帶您穿越時間,感受老宅的變遷,讓老宅的 翻修成為老街中永恆的寶藏。

「過去」一仁德老宅歷史
1.建築外觀
劉仁德老宅為二層磚造式建築,沿街面一樓留設「亭仔腳」,185號因後期開設診所(即仁德牙醫),一樓「亭仔腳」柱牆面及二樓陽台女兒牆欄 杆外貼二丁掛磚,失去原貌。劉仁德老宅之立面有別於太平老街繁複之巴洛克風格,僅二樓陽台設置酒瓶欄杆,屋頂女兒牆無任何雕飾,整體線條簡潔強調水平意象具後現代建築身影。

建築外觀
建築外觀

2.建築內部空間演變
劉仁德老宅於日治時期至民國70年左右,其一樓建築空間經歷了兩次變化,從原先販售各式雜貨的門市部變成了鐘錶行。其二樓空間則一直作為住房使用。下方為葉老師提供的《仁德家族史》中,由劉正元先生所繪製之各時期平面圖。

劉正元先生所繪製之各時期平面圖
劉正元先生所繪製之各時期平面圖

老宅修復契機
牙醫夫妻在購得老屋後,原本只計畫為安全考量修整,卻在整理過程中發現未曾預料的驚喜。維修的初衷逐漸引領他們發覺房屋內隱藏的老木材和潛在的價值,而在參加修繕講座後,重新定位了對老屋修繕的觀念,明白了修復老屋需要重新理解和學習,並且尊重建築本身的意願。

修繕講座
修繕講座

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文化部的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補助計畫於民國107年 1月24日訂定,旨在倡導文化治理與保存老建築,促進文化資產整體策略,結合軟硬體措施,以時間換取新思 維,連結歷史記憶與當代需求。補助內容包括建物修 復、技術推廣以及文化經營等三大類型,鼓勵民間團體、擁有歷史文化建築的所有人或使用者參與,以保存文化遺產,促進當地生活、藝術和傳統技藝的發展。雲林縣政府於民國107年3月31日開始受理申請,截至目 前共13座老建築進行活化。

老屋的許多可能性
仁德老宅經過多樣用途的使用即將邁入百年,在現代生活中依舊作為日常生活空間。老宅不一定需要拆除重建,透過正確的修繕方式、整體規劃改善屋況、白蟻防治等,便能持續使用。此外,老屋修復有許多可能性, 除了重新認識建築結構,也能在修繕的過程中透過建築曾經的使用反映出家族歷史、發現塵封已久的早期文件工具、更了解自身家族產業史等處處是驚喜。

未來願景與想像
復舊的街屋立面重新呈現當年的風貌,見證太平大街行業結市的縮影,也為老街建築增添了完整性。老屋不僅是家族記憶的一部分,更能與現代生活串聯,繼續承 載更多價值。回想看看,如果自己的家族中有間老屋, 會想如何規劃應用呢?現在就與我們一同對話討論你 想像中仁德老宅作為街角館的未來願景吧!

老宅照片
老宅照片

新興雕刻社

探索匾額工藝的職人精神
探索職人生涯,以林茂財師傅的自身經歷,展現了學習匾額製作的過程:從拜師、習得技藝,到獨當一面成為師傅,堅持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 並做到極致的精神文化。匾額雕刻從純手工到機器輔助,各種雕刻工具 在製作匾額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物品,藉由展示匾額製作工具及歷 年匾額作品,感受匾額工藝之美,隨著我們一起走進作品集中,從而談論如何保存該工藝之記憶,並搭配「印章雕刻」的教育活動,實際體驗雕 刻的技法。

成立背景
林茂財師傅十七歲那年,至嘉義成仁街的風雅軒,當了三年四個月的學徒,二十一歲當完兵回來後,因當時雲林並無雕刻社,在民國五十九年底時,老闆決定在斗六太平路上租房開業,設立了「新興彫刻社」,幾年 後老闆在附近買地蓋房子,便遷至新址,也就是現在新興彫刻社的所在地。

圖片出處:林茂財先生提供
圖片出處:林茂財先生提供

店內人力資源及經管方式
新興彫刻社目前沒有再招收學徒,現今以接收客人委託為主,方會進行製作,由師傅負責排版、書寫、雕刻, 其餘製作流程如:打磨、上漆則是由老闆的兒子負責。

圖片出處:新興彫刻社臉書專頁
圖片出處:新興彫刻社臉書專頁

傳統技術與現代機器
師傅二十多年前購入「路達」雕刻機後,便開始使用器輔助,機器雕刻的速度相對於早期手工雕刻來得快也較輕鬆省力,同時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機器雕刻需要仰賴雕刻者的雙手移動,雕刻出的線也不像純手工雕刻那般圓滑,即使有了機器的加入,仍然還是需要依靠師傅的技術手工修飾。

圖片出處:新興彫刻社臉書專頁
圖片出處:新興彫刻社臉書專頁

匾額字體
林茂財師傅認為親筆書寫會讓字體更有生命,即使時代科技的進步,有了更多字體樣式的選擇,新興彫刻社仍維持親筆書寫的傳統技術。

匾額字體
匾額字體
let me 新興
let me 新興

匾額製作流程

匾額製作流程
匾額製作流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