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之家

「雲林地區新聞傳播的重要樞紐地」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15號
歷史變遷
民國50年
雲林縣新聞記者公會第一屆理事監會發起籌建,建立基金除由雲林縣政府補助外,並由雲林縣部分機關、團體、學校贊助。

民國101年
11月14日指定登錄為歷史建築。
(開始具有文資身份)
登錄理由:
(一)為1960年代現代主義形式之建築風格。
(二)二樓連拱作法具特殊性。
(三)為雲林縣新聞事業發展之見證。
(四)具再利用潛力。
民國56年9月10日,雲林縣記者之家完工。
興建工程由謙光營造承建,新竹玻璃有限公司製作「儷光石」模型,並由建築師張忠雄、張雅雄兄弟義務負責設計及監工,同時將其所發明的儷光石首次使用於本工程內。
建築特色
雲林記者之家—

記憶中的記者報社

參考資料:
口述訪談紀錄
老照片由本組組員父親 黃浩銘提供,其餘為自行攝影。
記者之家-國家文化資產網
防空洞

「舊時代防空意識所引進之建物」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45號 旁
歷史變遷

日治時期
擔任臺灣軍司令的渡邊錠太郎,於1931年2月開始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防空演習とは?〉與防空相關的連載文章,這是首次由官方進行的防空宣導,也可說是臺灣防空意識的開端。
最早的人防地下室在這時期出現,舊址的防空洞也是在這時期興建的,是當時重要的警防管制中心。

戒嚴時期
雲林縣於民國44年(1955年)奉令成立縣民防指揮部,舉辦民防、防空等相關防護工作,民防指揮部於每年定期舉辦相關訓練活動,防空演習、交通避難管制、燈火管制,防毒、救護訓練等,強化民眾民防觀念,反應了當代冷戰背景。
八七水災
1959年發生了八七水災,舊址的基地內部設備與器材全都泡水不堪使用後,在舊址對面興建了大家目前可以看到的這個防空洞,但和舊址的防空洞相比設施與器材都是舊址的較良好。
1987年
民防管制中心搬遷
警備隊組織日益擴大後搬到了目前在大學路的新位置,同時民防管制中心也一同搬遷了。防空洞的地產權交還給斗六市公所,轉做為清潔隊的倉庫使用。

2020年
「光輝十月雲林在地影展-防空洞fun電影」活動,是由斗六市公所主辦;台灣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行啟悠居及斗六市民代表會協辦。
在這個活動裡,除了播映富有文化意義的「綠色飛魚」、「尋回保安林的記憶」、「認識王爺公」、「戀戀雲林水岸清清」、「一對手」及「家」等六部紀錄片,更邀請了各片導演到場進行座談,帶著各位市民透過紀錄片導演們的視角一起探索雲林家鄉事。
建築特色
金字塔式防空洞
金字塔式防空洞是指在防空洞的建築結構中使用金字塔形狀的設計和佈局。
這種設計是為了增加結構的穩定性和抗壓能力。
金字塔形狀的結構可以有效分散重力荷載,同時具有好的抗風能力。這樣的設計也可以減少建築材料的使用,同時提供更寬敞和穩固的內部空間。

防空洞為梯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體,外牆為卵石砌的擋土牆,前後各有兩個出入口。
內部規劃有核生化辦公室、電報台、總機室等辦公室。
當時防空洞上方是數量眾多的檳榔樹以及數支抽風馬達。檳榔樹能夠確實掩護防空洞,避免遭受到敵方攻擊,除此之外,檳榔樹也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之一。
建物現況
外觀
防空洞外牆許多裂縫,有些卵石缺失造成空洞;兩個出入口磁磚遭到汙損及剝裂;抽風馬達僅有一、兩支保存完整。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 清除周邊雜草的頻率應增加,雜草叢生將造成蚊蟲孳生。
2. 周邊店家之雜物以及廢棄流動攤位應搬離。
3. 應將防空洞上方之樹木種植回原本的檳榔樹
使用情形
目前處於閒置封閉狀態。1
開放時間
外貌參觀。
使用情形
目前處於閒置封閉狀態。
三小棟

「舊民防管制中心的附屬建物」
雲林縣斗六市府前街45號

歷史變遷
日治時期|武德殿舊址
日治時期,為了提供軍警訓練的場地,政府開始於台灣的郡級以上的軍警刑單位設立武道場。昭和時代後,因應日漸明朗的軍國主義並提倡武士道精神,更多市鎮都設有武德殿。
光復初期
國民政府來臺尚未有因地制宜的都市計畫與相關人才,且極需解決大量移民之居住衛生問題,於民國39年全面重劃行政區並設雲林縣。
西元1971年|警察宿舍群興建
根據雲林縣政府新聞處相關資料,紅磚雙層警察宿舍興建年代為民國60年,其年代與建築結構之歷史相符,推測警察紅磚宿舍群建於民國時期。
府前街 47、49、51、63、65 號尚有 3 棟 (5 戶 ) 紅磚建築物,又被稱為三小樓,約為民國 60 年代建造的 2 層樓式警察宿舍,在警眷搬 離後閒置一段時間,都已頹廢、損壞。目前其 中 2 棟 (3 戶 ) 已獲得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補助, 重新整備再利用為中區青聚點,作為地方青年 團體實體交流的聚會空間。

西元1987年|民防治中心遷移
警備隊組織日益擴大後搬到了目前在大學路的新位置,同時民防管制中心也一同搬遷了。防空洞的地產權交還給斗六市公所,轉做為清潔隊的倉庫使用。

西元2012年|三小棟活化
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的李宜倩,透過畢業專題賦予了三小棟新的價值。除了打理老屋外,他也與在地農業做結合,將空間經營使用成了「三小市集」。
沿用「三小棟」的名字,將市集取名為「三小市集」,三個小分別代表「小土地、小日子、小滿足」。成功形塑為有機市集,而且從自產到銷售,沒有經過中間商剝削,攤商就是有機小農。
原建物使用功能
臺米菜飯 – 廚房

小房日和 – 技師修復工作間

閒置倉庫 – 主任辦公室

青據點 – 警察宿舍

參考資料:
吳佩姍,林曉慧(2023)。斗六舊城記憶。雲林縣政府。
潘杏惠(2017年1月27日)。
新故鄉動員令-斗六 你農我農 三小市集自然ㄟ尚好。中國時報。
記者之家、防空洞、三小棟再利用提案
一日小工人
提案原由:欲解決社區問題:觀光,本組認為目前此區域最大的問題在於鮮少人知道此區域。若將這些文化資產設計為博物館展示此單獨功能,時間久了也會荒廢掉。因此,本組設計一日小工人活動吸引外地人參與,使此文資場域活起來。民眾的社區意識提升與社區參與很重要,活動的導覽員預計由當地居民來擔任,讓參與活動的外來遊客與社區居民進行情感、知識的交流。
設計理念:將三處文化資產經由過去防空洞工人的生活方式串連起來,維持文資的核心價值。
「待命在防空洞是很枯燥的工作,因此工人會帶些書籍報紙進去防空洞,一邊閱讀,一邊注意電報的聲音,在輪班的空檔則到廚房煮些東西來吃,或是半夜肚子餓也會到廚房煮煮東西來填飽肚子。」本組將從防空洞工人的訪問為基礎概念,著手進行設計。
記者之家
分為一、二樓進行設計。一樓為常設展,雲林記者歷史或言論自由發展相關展覽;二樓為互動式體驗,開放民眾體驗擔任記者、主播等,並製作屬於自己的報紙,製作方式可與活字版印刷術做結合
防空洞
將空間盡量還原成原樣,增設桌椅提供給參展民眾,並在牆壁張貼核生化作業圖、設置防空警報按鈕、撥放電報聲等等,讓民眾沉浸式體驗。
三小棟紅磚屋
1. 主任辦公室作為整個活動的辦公處。
2. 技師的維修室和庫房作為展覽館使用,展出技師的相關器具、介紹等。
3. 廚房提供參展民眾伙食。
活動路線
- 欣賞及觀察此區域之建築與自然環境。
- 參觀記者之家一樓展覽後,在二樓進行記者體驗活動、製作報紙。
- 三小棟介紹以及參觀技師維修式和庫房之展覽。
- 進入防空洞,進行防空洞內部聆聽解說與參觀。
- 在桌椅區等待餐點,等待時可以互相分享在記者之家所製作的報紙。
- 活動結束
問卷調查 –
新問卷,新提案,新的愛,狂比心。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SG_Dxlr0eBxUlPeg6csOJkuWaCP1FUD4YNxn7sbOP8WAtyw/viewform?usp=sf_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