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斗六舊城文資調查 斗六縣議會及周遭地區

斗六縣議會及周遭地區

Huang Maru
原雲林縣議會

舊議會歷史沿革

雲林縣政府於 民國 88 年 (1999 年 )921 大地震,使原國有財產局雲林分處辦公廳舍(今行啟記念館) 房屋龜裂,不堪使用,於是蔡信三處長 ( 時任國有財產局台灣中區辦事處處長 ) 與曾平輝主 任 ( 時任雲林分處主任 ),拜會張榮味縣長 ( 時任雲林縣縣長 ),雙方在會議後達成共識, 決議與國有財產局以土地互換方式,由舊雲林縣議會現址,與古坑鄉石壁山區 11 筆約 640 公頃國有原始林地無償撥用互換,由國有財產署雲林辦事處作為辦公空間使用。新縣議會大樓於民國 90 年 (2001 年 ) 動工,完工後遷至大學路的現址。

教師會館

現為內政部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雲林縣服務站

雲林縣教師會館的設立,源自當時擔任臺灣省教育廳長的劉真先生於民國48年(1959年)為提升教師福利而推動的計畫。當時,這個會館主要用來作為雲林地區的文化交流場所、學術發表空間以及展示教育成果的場所。根據《臺灣民聲日報》在民國56年(1967年)6月3日的報導,雲林縣教師會館的建設從民國51年(1962年)就開始籌備,並通過募捐方式募集了超過40萬元的經費,另外還向各校學生發起捐款,最終募集到大約53萬9,452元,再加上省教育廳的補助。現在,原本的雲林縣教師會館已經改為內政部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雲林縣服務站的使用場所。

教師會館現況 https://servicestation.immigration.gov.tw/1481/

天興宮

瘟神信仰的天興宮溫王爺廟

天興宮位於今天的社口斗六行啟紀念館旁,建廟的時間不太清楚,但根據光緒末期《雲林縣采訪冊》中的記載,當時這座廟位於斗六南門外,是由當地士民共同建造的。天興宮供奉的神明是瘟神,主要與戰爭中的傷亡,以及早期公共衛生條件差,常發生瘟疫有關,這也形成了當地對瘟神的信仰。
在日治初期,由於雲林地區的武裝抗日活動相當激烈,天興宮遭到破壞。後來又發生了大地震,廟宇受損更為嚴重。雖然在明治35年(1902年)斗六發生歸順式會場事件後,廟宇有進行修復,但在大正8年(1919年)的「寺廟臺帳」以及昭和8年(1933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中,都找不到天興宮的記錄。
直到民國65年(1976年),當地居民發起重修計畫,並捐款建設,並且刻下「重新修建」的碑文,顯示早期廟宇因故已經不復存在,直到那時才得以重建。

舊議會的前世今生

雲林縣議會的設立,標誌著斗六開始進入地方自治的時代。最初,由於行政空間不足,縣議員們只好在日治時期的武德殿開會討論。後來,隨著需求增長,縣政府在公園旁建起了議會大廈和其他辦公空間,逐步將斗六發展成為新的縣治中心。府會機構的設立,也讓斗六的舊城區成為了雲林地方民主與自由的根基。

雲林縣議會成立初期,並沒有固定的會議場所,當時的議員們只能在「武德殿」裡開會,進行質詢和討論。舊雲林縣議會大樓建於1955年(民國44年),位於府前街,並於1985年(民國74年)進行過改建,持續使用直到2001年(民國90年),之後縣議會才搬遷到大學路的新大樓。舊議會大樓搬遷後,現在由國有財產署雲林辦事處使用。
1999年(民國88年)發生的921大地震,讓當時國有財產局雲林分處的辦公大樓(現在的行啟紀念館)受損嚴重,牆壁出現裂縫,無法再使用。經過協商,雙方決定以土地交換的方式解決,讓國有財產局獲得舊雲林縣議會大樓的土地,並將古坑鄉石壁山區約640公頃的國有原始林地無償撥給縣府。
2001年(民國90年),新的縣議會大樓在大學路開始建設,完成後縣議會正式搬到新址。此外,現場還保存有一部分武德殿基座的遺跡,作為歷史的見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