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福德宮位於斗六市太平老街的中心,是清代重要的交通要道,清代典籍《雲林縣採訪冊》中有記載:「福德廟:在縣城中大街…閣堡公建,光緒年間重修。」。古籍有紀載斗六市自古北可通竹山鹿谷,南可達古坑和他里霧(現斗南),可見斗六福德宮位於縣城市中心的重要性 。因為於太平老街中心,周邊商業林立鄰接斗六中央市場,後接雲中街、右接行啟紀念館,為太平老街一帶少數跨時代之祭祀場域。斗六福德宮創立於清康熙末葉,土地宮廟取名為「福德祠」,曾於光緒年間重建,後因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限制台灣人民信仰而荒廢,其後於民國 37 年 10 月重修並改名為「福德宮」。
福德宮主奉福德正神也是台灣各地重要信仰,惟其特殊之處在於斗六福德宮是全台唯三尊土地公有佩戴宰相帽的案例,具有文化價值稀少性意義。另外廟中的神壇祀桌下供奉著一尊老虎塑像,主要為古人相信被土地神收服的老虎具有神力,也具有守護鄰里之責任,故虔誠祭祀,並尊稱其為「虎爺」。香火鼎盛的福德祠在地方支持下,於民國 67 年 3 月募捐築建「拜亭」,逐漸塑造成為斗六太平老街重要的宮廟地景。
目前在太平老街與成功路上仍有數塊清代古碑,福德宮虎邊外壁(成功路方牆上)部分清代古碑文如下:
1.裁汰冗員碑:於道光 25 年 10 月當時六門分縣縣姚公,限制增添衙役人數及給之標準,總懂街眾,以示民眾,以免濫沒,杜茲弊端。
2.禁止擄搶碑:斗六門分縣,據生員總理、張肇基等,呈以斗六街近有地棍, 自稱縣差,常在街中曲巷,幫夥擄剝,簽請示禁,經准於道光 25 年 10 月, 特勒此石碑,以昭示禁。
3.嘉義縣斗六門分縣加三級紀錄三次大功十四次姚為石碑:碑文以白話文翻譯可知當時的縣丞姚鴻是除暴安良的好縣長,居官清廉功績顯赫,他死後特設立牌位於受天宮,讓後代子孫朝拜與緬懷。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的福德正神誕辰以及八月十五日得道日,斗六福德宮都會舉行盛大祭典和酬神會,各縣市信眾也會專程趕回斗六參拜,顯見福德正神在民眾心中的重量,更是斗六太平老街重要的宮廟科儀與文化地景。由此可知福德宮年代久遠,又經過日本皇民化時期摧殘,再於台灣光復後重建,可彰顯太平老街在不同政權下的歷史脈絡。再加上宮廟位居太平老街中心處交通要衝,且祭祀土地神即象徵祭祀大地,與斗六在地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具有密切關連,因此在戰後很快恢復成當地信仰中心,因為民間信仰對地區與社群而言是得以支持自身生活的力量,可見斗六福德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