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五股開臺尊王 五股開臺尊王過爐遶境陣頭之研究

五股開臺尊王過爐遶境陣頭之研究

Huang Maru
(左)石龜溪鳳山館獅陣(中)連芳鳳山館獅陣(右)聯美義和堂獅陣(照片提供:圖左及圖中為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圖右為聯美保延宮)

參與團隊 → 黃世輝、王淑宜、詹栩茵

研究摘要
本研究以五股開臺尊王過爐中,石龜溪、連芳、聯美下田尾聚落陣頭為對象進行訪談,紮根理論分析。
目的:(1)分析參與五股開台尊王過爐遶境自組陣頭組織型態與村庄關係之研究、(2)分析五股開台尊王過
爐遶境陣頭傳承之研究、(3)分析五股開台尊王過爐遶境陣頭的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從陣頭的演出內容、陣頭的組成、陣頭的傳承、陣頭的負擔、陣頭與信仰的維續等五個面向分析。
結論:(1)一聚落一陣頭、(2)人口少化 使陣頭輕量化讓技藝不熟練、(3)信仰是維續陣頭的社會支持系統之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紮根理論為研究取徑,先進行相關文獻的蒐集,接著以參與五股開臺尊王過爐的石龜溪、連芳、與聯美下田尾聚落的陣頭進行訪談、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方法與流程

研究內容
獅陣:出陣約 30 人,獅頭、獅尾、鼓、大鑼、小鑼、鈸等。石龜溪獅陣現在由年輕人出陣;連芳獅陣維持基本人
數,過爐前幾天練習;義和堂獅陣隨時招收成員,先從練習打鼓開始。
唱班:專為五股開臺尊王過爐時,起駕、落駕之呼請,由烏紅帽唱班頭引領。目前約 40 人,頭旗、唱班頭、龍虎旗與馬頭鑼、哨角、烏紅帽、與總務,以留住現有人員為目標。
北管:約 30 人左右,雙鼓手、嗩吶、大鑼、小鑼、鈸。成員都是業餘需較長時間學習,每週練習 2、3 次。
獻花團:成員約 30 人左右,身穿紅色背心、粉紅色上衣、頭頂粉紅色大圓帽,以挑擔肩挑裝滿鮮花的二個竹籃。

(左)石龜溪鳳山館獅陣(中)連芳鳳山館獅陣(右)聯美義和堂獅陣(照片提供:圖左及圖中為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圖右為聯美保延宮)
(左)石龜溪鳳山館獅陣(中)連芳鳳山館獅陣(右)聯美義和堂獅陣(照片提供:圖左及圖中為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圖右為聯美保延宮)
(左)連芳烏紅帽唱班(中)聯美北管雅和軒(右)聯美獻花團(照片提供:圖左為王淑宜;圖中及圖右為聯美保延宮)
(左)連芳烏紅帽唱班(中)聯美北管雅和軒(右)聯美獻花團(照片提供:圖左為王淑宜;圖中及圖右為聯美保延宮)

成立地方居民自組陣頭,並且努力延續下去,似乎已
成為地方民間信仰一種文化自覺的展現。

研究結論
5-1.一聚落至少一自組陣頭,參與陣頭展現真摯的信仰與共同承擔的意願
五股開臺尊王過爐遶境自組陣頭,組織型態都是志工,成員多數為聚落居民,五股 13 庄 14 個陣頭,是一聚落至少一陣頭構成形式。石龜溪鳳山館是石龜里與石溪里二個里居民所組成,原來的石龜溪聚落,經過行政區域劃分為二個里,但是仍然維持一個獅陣;連芳是個小聚落,有唱班與獅陣二個陣頭;聯美下田尾聚落有獅陣、北管、與獻花團三個陣頭,隸屬於公廟保延宮管委會。
5-2. 人口減少以致有陣頭輕量化對策,卻也造成技藝的不熟練
無論是連芳的唱班或獅陣,還是聯美的獅陣,都面臨著人口少化帶給陣頭的威脅,陣頭以輕量化來減輕人力不夠的問題,陣頭的輕量化也帶來不同的面向。獅陣只能練習基本馬步,是獅陣練習輕量化,舞獅沒有勁道,動作、腳步也會不夠穩固,造成獅陣技藝上的不熟練。連芳獅陣與唱班在過爐時才出陣,出陣前才練習,這些陣頭輕量化,是為了維持出陣基本成員;聯美設下出陣原則減少出陣頻率,這樣的輕量化對於陣頭成員並非是壞事,是避免陣頭成員流失的方法之一。
5-3. 武陣連結著屯兵移墾歷史,文陣連結著鄭成功
信仰科儀,自組陣頭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來自聚落間歷史關聯、共同信仰與傳承。

本研究範圍聚落公廟與陣頭(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繪製)
本研究範圍聚落公廟與陣頭(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繪製)

連芳唱班與獅陣只參加五股開臺尊王過爐,石龜溪與聯美的陣頭,會參與地方公廟重要祭典的出陣,這就是信仰與陣頭維續的權利與義務。

(左)石龜溪鳳山館獅陣(中)連芳鳳山館獅陣(右)連芳烏紅帽唱班(照片提供:圖左、圖中為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圖右為王淑宜)
(左)石龜溪鳳山館獅陣(中)連芳鳳山館獅陣(右)連芳烏紅帽唱班(照片提供:圖左、圖中為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圖右為王淑宜)
(左)聯美義和堂獅陣(中)聯美雅和軒北管(右)聯美獻花團(照片提供:聯美保延宮)
(左)聯美義和堂獅陣(中)聯美雅和軒北管(右)聯美獻花團(照片提供:聯美保延宮)

參考/推薦書目
① 《五股開臺尊王過爐:國姓公百年香路》-王瀞苡/社團法人中華五股開臺尊王協會
② 《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即換文締和》-江樹生/漢聲雜誌社
③ 《漫畫台灣歷史 4─鄭氏王朝在台灣》-杜福安繪著、曹永和總編輯顧問/玉山社
④ 《臺灣史新聞》-曹銘宗/貓頭鷹出版
⑤ 〈台灣南部廟會的陣頭:從素蘭陣談起〉-謝國興/中央研究院週報第 1114 期。

推薦閱讀